孟露窈
《刻意練習》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康拉迪杰出學者。他專注于研究體育、音樂、國際象棋、醫學、軍事等不同領域中的杰出人物如何獲得杰出表現,以及“刻意練習”法則在其中的作用。那個聲名赫赫的一萬小時理論就是直接把他的研究成果“概念化”和“流行化”,但顯然并不準確。事實上,作者研究發現:杰出并非一種天賦,而是一種人人都可以學習的技巧,成為杰出人物的關鍵,在于刻意練習。
成功需要刻苦,但真正的成就天才之道——刻意練習,又并不等同于刻苦。一起來看看何謂刻意練習!
天才的真相
書中給我們講述了莫扎特的傳奇故事。在古典音樂界,莫扎特被認為是不折不扣的天才。七歲環歐洲旅行演出,能彈奏多種樂器,能作曲,具有完美音高,能識別出升 A調或降E調。種種技能加持在一個七歲的孩子身上,好像非天才難以解釋。然而,很多人并不了解,莫扎特的父親也是一名音樂家,培養出鋼琴演奏家的女兒之后,更加用心地訓練年幼的莫扎特,使他得以在極小的年級就得到大量且目的明確的練習。然后,父親再以傳奇的形式,講述他的天才表現,驚艷世人的眼球。書中還提到,如果單就完美音高而言,2014年日本心理學家木神原彩子進行的一項實驗,證明了一直被認為天才標志的完美音高,實則通過訓練也可以為普通人所掌握。
在小提琴界,帕格尼尼是“天才”的代名詞。一次演出中,三根琴弦繃斷,他用一根弦仍然完成了完美演奏,成為了音樂史上的傳奇。然而,真實的版本卻是他與一位女士墜入愛河,并為她創作了一首只需G弦與E弦演奏的絕妙曲目,以兩根弦模擬二人甜蜜對話與互動,后來,他把這首曲子用在了演奏現場。
作者研究了大量天才后發現,人們之所以對所謂天才有“他們生來就具有某種特殊的能力,不用特意訓練仍然可以變成杰出人物”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信息不對稱以及人們對傳奇故事的本能向往。天才的宣傳者們基于種種動機,只抓取了最具震撼力的片段,省略了日常的諸多細節,以至于使我們認為,他們生來就比別人優秀,毫不費力就取得了成功。
同時,作者也發現,那些被視為天才的杰出人物,包括自閉癥的傳奇,雖然不一定是上帝的選民,但他們的成功也確實遵循著一種黃金法則,那就是刻意練習。
大量重復訓練
從不會到會,秘訣是重復。書中作者談到美國加州有個“害羞診所”,專門幫助那些比如說不敢和異性說話的人克服害羞心理。這個診所的心理學家不相信什么心理暗示療法,什么童年回憶之類,他們相信練習。他們認為使人害羞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觀點。怎么治療恐女癥?做法是設計各種不同難度的場合,從在房間內集體對話到直接跑到大街上找陌生美女搭訕,安排接受治療者在一個療程之內跟130個女人聊過天。
讀到這里也使我聯想到這種把不常見的高難度事件重復化的辦法,正是我在美國留學時老師所講到的MBA課程的精髓。在學校里每個同學每周幾乎都要做20次模擬商業案例的決策,學生要自己給出解決方法,老師只是對所得到的結果進行點評。這種學習方法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這也使我意識到好的學習方法不應該只是單純地觀摩老師或者教練的做法,而是自己要親自針對某個問題進行多次的刻意練習。航天員們在執行任務之前模擬各種罕見的空中險情進行長達多年的封閉訓練,包括丘吉爾對著鏡子練習演講,都是重復訓練。
一萬小時理論與刻意練習
隨著暢銷書《異類》的流行,“練習一萬小時成天才”這個口號現在是盡人皆知。也許仍然有不少人相信那些不世出的天才必有天生的神秘能力,但作者在書中提到科學家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已經達成共識,那就是所有頂級高手都是練出來的。不但如此,最近幾年的科學進展,人們可能第一次擁有了一個關于怎樣煉成天才的統一理論。
好消息是除了某些體育項目對天生的身高和體型有特殊要求之外,神秘的天生素質并不存在,也就是說人人都有可能成為頂級高手。早在20多年以前,芝加哥大學的教育學家 Benjamin Bloom 就曾經深入考察過120名從音樂到數學多個領域內的精英人物,發現他們幼年時代沒有任何特別之處。后人的研究更證明,在多個領域內,就連智商都跟一個人能不能達到專家水平沒關系。
在2006年,一本900多頁的書《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出版。這是“怎樣煉成天才”研究的一本里程碑式的學術著作,此書直接引領了后來一系列暢銷書的出現,包括格拉德威爾的《異類》,Geoff Colvin 的《Talent is Overrated》,和《Daniel Coyle》的《The Talent Code》等等。科學家們不但證明了高手是練出來的,而且通過考察各個領域最好的訓練方法的共性,總結了一套統一的練習方法,這就是所謂“刻意練習”。
誰愿意練習一萬小時?
看了鋼琴家朗朗的傳記之后,可能很多人會懷疑是否真的應該讓孩子接受這樣的苦練。實際上,頂級運動員都是窮人家的孩子。不練這一萬小時,一定成不了高手,但問題是考慮到機遇因素練了這一萬小時也未必成功。
這就是興趣的作用了。如果說有什么成功因素是目前科學家無法用后天訓練解釋的,那就是興趣。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對某一領域感興趣。感興趣并不一定說明他能做好,就算不感興趣只要愿意練,也能練成。興趣最大的作用是讓人愿意在這個領域內苦練。
無論如何,刻意練習是個科學方法,值得我們把它運用到日常工作中去。顯然我們平時中做的絕大多數事情都不符合刻意練習的特點,這可能就是為什么大多數人都沒能成為世界級高手。天才來自刻意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