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啟兵
摘 要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迅速發展,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一個不可忽視的弱勢群“農村留守兒童”出現了。據統計,截止2016年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900萬,僅貴州省就存在農村留守兒童87.5萬。雖然近年來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研究,但每年還在以一定的速度在擴大。近年來獨山縣加入貴州省青壯年勞動力輸出的行列大軍,隨之而來的大量留守兒童在教育上存在了諸多問題。
關鍵詞 農村留守兒童 社會教育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5-0034-03
隨著人類社會生活壓力的不斷加大,大量農民工進入城市務工,打破了原有“銅墻鐵壁”式的就業壁壘,“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社會群體隨之在農村地區產生了。由于親情缺失、教育管理不到位等原因,“農村留守兒童”在社會化成長過程中存在自我意識低、人際交往差、社會規范認知少等多方面的問題。雖然今年來社會各界及各級政府部門都對“農村學前兒童”的教育問題加以關注,也正在設身處地地積極創造條件,努力聚集各方力量,維護他們的健康發展。但在基礎教育十分薄弱的農村地區,大批“農村留守兒童”的存在給教育帶來新的挑戰。對此,要從根本上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教育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區之間的協調合作,從師資隊伍、兒童本身、社會情況等多方位客觀地分析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從而探討“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教育存在的各種現實問題,高度關注并積極尋求改善對策,采取恰當的教育對策。
一 、獨山縣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教育現狀研究
(一)社會界對留守兒童的界定
所謂“留守兒童”,又稱“空巢兒童”“留守子女”“留守孩子”“留守娃娃”等稱呼。最早的界定是父母因工作或學習停留在國外,被留在國內的孩子。如今,多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在外打工將孩子留在農村或偏遠老家的18周歲以下的孩子。范先佐認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單方或者雙方長期進城或者到經濟發達的城市務工,而將子女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葉敬忠在對西部勞動力外出對留守兒童的影響研究中,指出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父母單方或父母雙方在外打工4個月以上,被交由父母單方或長輩、他人來撫養,管理和教育的18周歲以下的兒童;呂紹清認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在外務工就業長達半年以上,被留在家接受義務教育的少年兒童等等。總之,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概念界定觀點不一。
(二)獨山縣農村留守兒童產生的原因
隸屬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素有“貴州南大門”“西南門戶”之稱的獨山縣,幅員2442.2平方千米,全縣轄8個鎮、7個鄉、3個民族鄉,9個居委會、133個行政村,總人口35萬,據獨山縣2014年關心愛護留守兒童“雨露工程”統計,全縣共有留守兒童8963人。在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基礎服務設施不斷完善的今天,獨山縣也在大力積極推進各方面建設,盡管如此,但自古以來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來源,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微薄的收入早就滿足不了廣大群眾的需求。為了改善貧困落后的生活、解決生活上的各種困難、給孩子和老人創建較好的經濟基礎,近年來大量農民工趕往北京、上海、廣東、福建等發達城市務工,從而出現大量留守兒童,這些“農村留守兒童”大部分與祖輩生活在一起,在學習、生活、安全、心理及人格的發展上出現了“家庭管不好,學校教不到”的不良問題,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身體和心理上都出現嚴重問題,這給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由于省外教育費用昂貴,且對農民工權益認同和保護不夠完善;而且農民工大多數都是處于社會的底層、做的工作主要是以出賣勞動力為代價;農民工工作時間過長甚至有超額象;再之兒童身體柔弱,不宜長時間路途的奔波。獨山縣農村家庭大多以三代結構為主,年青勞動力外出還留下了年老的父母在家,為滿足長輩心理對親情的需求將孩子留在長輩身邊,給家庭帶來一片生機。多種原因致使把孩子待在身邊照顧是不可能的。
(三)獨山縣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教育現狀
對未成年子女的教育與關愛本應是父母的義務和責任,但迫于生活壓力的加大,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雙方或一方只能外出務工、經商,這便打破了原有核心家庭的穩定性。留給子女的卻是只要是留守兒童想要的一切都以金錢來交換,更多的是滿足物質上的需求而忽視精神的培養,但這遠遠不能滿足留守兒童身心發展需要。
農村基礎教育落后,投資經費較少,師資力量薄弱,體系不完善,在留守兒童社會教育上沒有明細規劃。以及教育中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輕過程等現象,學校對農村留守兒童各種表現的漠視加劇他們的心理負擔。
為解決和保障農村留守流動兒童享有基本公共服務,關愛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健康成長,獨山縣一些學校做了以下有影響力的工作:
獨山縣第二幼兒園自2013年建園以來,每年定期地開展“留守兒童之家”“結對幫扶”等豐富多彩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為每個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添畫上美麗的一筆。
自2011年3月以來,獨山縣打羊小學把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活動作為教育重點工作來抓,他們時時處處出實招,重實效,關注“留守兒童”成長。如:2015年9月29日下午,打羊小學給全校13個班的195名九月份出生的“留守兒童”過“留守伙伴”集體生日,相約來到了自己的“家”,感受“家”的溫暖。
2016年7月,為給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保證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順利開展,實現全社會共同關愛幫扶留守兒童工作目標。獨山縣民政局在下司鎮中心小學,依托“留守兒童之家”建立“留守兒童關愛幫扶室”,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二 、獨山縣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
(一)存在的問題
1.現象分析
案例一:陳某,女,今年6歲,生長在三代式家庭,出生后一年父母到外地打工,讓其跟爺爺奶奶生活。從小由奶奶照顧她,奶奶在她生活中擔任著雙重身份,跟爺爺雖然不是有血緣親情的聯系,但對孫女卻很疼愛。奶奶每周都給孫女買小面包、糖果、酸奶、蘋果、梨子等各類零食,只要孫女一哭奶奶就用零食來安撫,而且得到零食時總是不情愿分給同齡小朋友,占有欲很強。爺爺奶奶平時忙于干家務就打開電視給她看,不帶她參與社會生活,認識的人少,見到陌生人時膽小害怕,不愿意開口說話,有客人到家也不會問好,等等。
案例分析:經過多次訪問后得出陳某在生活中表現的不愿意與人分享,膽小怕事,不禮貌等不良行為習慣的原因有:
1.生活中沒有父母的陪伴,與外界的接觸較少,見識少且隔代教育思想陳舊,得不到新的育兒知識補充。
2.離鎮上遠,交通閉塞,今年才上幼兒園,接受教育時間較晚,社會認知較弱。
3.農村重男輕女陳舊思想觀念的存在,家人對她的教育不上心,認為只要養大就好,父母把剛出生的弟弟帶在身邊而陳某繼續由奶奶照顧,在心理上更是對父母的不滿,從而表現得更內向。
案例二:莫某,男,今年11歲,2歲起父母都外出打工賺錢,由奶奶照顧,每年春節回家團圓十多天,在幼兒園常與小朋友打架,曾多次發生手被摔斷。與長輩講話總是臟話、粗話連篇,愛動手打人。上小學后,學習跟不上,不愿意上學。不但不會寫自己的名字,就連父母的名字也不知道。當有人向他問話時,時常答非所問,答不上來總是搖頭或低頭。
案例分析:經過深入了解后,莫某產生安全事故,攻擊性較強,沉默,缺乏責任感等不良行為的原因有:
1.奶奶年邁且經常生病,還繼續辛勤耕種那一畝三分地,實際照顧孫子的時間不多,常常寄托給大伯或鄰居照顧。父母在身邊時,經常因為意見不和常在孩子面前吵架。
2.父母常年不在身邊,只是給他買各種玩具,或委托別人帶新衣服回家給他,只能從玩中尋找快樂,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
3.學齡前期與電視為伴,而電視中有很多不符合兒童發展的內容,幼小且沒有判斷和選擇能力的莫某,從電視上學到一些不良行為。
(二)問題概述
獨山縣歷來都是以農耕為主要經濟來源,為賺取更多的收入,大部分留守兒童常被家庭納入免費勞動力,生活場所被限制,在學習之余沒有更多的自由空間發展自己的社會見識,社會性知識不足。
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基本上都是隔代血親,知識文化水平低且觀念陳舊,不重視兒童的學習,父母長年的打工生活潛移默化地助長留守兒童產生讀書無用的思想觀念。監護人、父母只重視日常物質生活,忽視精神培養和基本生活技能的訓練,常導致留守兒童溺水、觸電、打斗等安全隱患。
在經濟發展滯后的農村,基礎教育落后,教師與學生之間沒有很好形成親密感。在教學過程中發生的矛盾沖突,得不到及時處理,在留守兒童心理萌發厭惡感,導致了他們對整個社會沒有信任感、歸屬感和認同感。
不夠健全的農村教育機制和社會公共服務,以及不穩定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養結構,使得留守兒童在身體發育、學業成績、心理素質、道德品質等方面存在一些較為嚴重的不良問題。
(二)對策思考
1.家庭教育方面
第一,親子之間常溝通。父母對子女的直接教育有遠大影響。
第二,選好孩子的監護人。與留守兒童相處時間長的是其監護人,監護人的一言一行對留守兒童的影響極大,所以將孩子委托照管時要考慮孩子的生活問題和教育環境,為孩子選擇有精力和能力的監護人。多與老師聯系,知道子女的在校情況。
第三,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少給子女安排家務勞動,多給子女留些學習時間;給幼兒提供較為安靜、舒適、多元化的學習環境。
第四,完善家庭結構。創建新型農村家庭,迎合新農村建設潮流,更新觀念,盡力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2.幼兒園教育方面
第一,幼兒園應從實際出發,以國家教育目的為前提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有用之人。教育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學會如何做人,而不是學習文化知識。教師應真正投入到關心留守兒童社會化形成之中。
第二,做好家園聯系工作。開展留守兒童監護人會議,了解留守兒童實際生活狀態;利用假日和春節農民工返鄉潮舉辦“留守兒童家長座談會”。
第三,加大經費投入。改善辦學環境,加強學校教師培訓,提高思想素質,強化師資力量。在給予教師精神感化的同事,適當提高農村教師物質方面的待遇,增強教師敬業精神。
3.社會教育方面
第一,政府應多渠道、全方位地發展地方經濟,給農民工提供就近就業的機會。加大力度解決“三農”問題,促使農民增收保收,減少留守兒童數量,讓農村留守兒童擁有完整的家庭教育。
第二,保障農民工子女的基本權利。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強調:“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少數民族地區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
第三,當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齊心協力,多方面關心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多給留守兒童創造鍛煉的機會,關注心理的健康發展,從而打敗心理上的自卑、孤僻和偏激行為。
參考文獻:
[1]范先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7).
[2]葉敬忠,[美]詹姆斯.莫瑞主編.關注留守兒童:中國中西部農村地區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的影響[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3]呂紹清.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J].中國婦運,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