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特意提到了在印度尼西亞海域發現的千年沉船“黑石號”,以此講述古絲綢之路上各國交往的絢爛歷史。
習主席所說的“黑石號”是怎樣一艘船?它究竟裝載了什么樣的貨物?它的打撈又有哪些故事?人民日報高級記者丁剛多年前在東南亞工作期間,采訪過相關展覽和研究人員,就請他為大家講講“黑石號”的故事。
那是1998年的一個平常日子,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海域勿里洞島的一些漁民,像平常一樣潛水海底采集海參。那一片海域位于兩島之間,形狀有點像漏斗,海中蘊藏著豐富的魚類資源,是當地人生存的“飯碗”。不過,這一次漁民從16米深的海底打撈上來的,卻不只是海參,還有一個混身長滿了海藻和珊瑚的陶罐。
一個關于海上絲綢之路的精彩奧秘就此被打開。
聞訊趕來的是一家在印尼從事沉船文物打撈的德國公司。這家公司所雇的潛水員經調查發現,海中有一艘沉沒的古船,船上載有大量瓷器和金銀制品,是一筆巨大的財富。隨著打撈的進展,6萬多件珍貴文物從海底“浮出”,其中90%以上為陶瓷物品,以湖南長沙窯的瓷器為主,還有河北邢窯白瓷、河南鞏縣的白釉綠彩瓷和浙江越窯的青瓷等,種類非常豐富。另外,船上還有30多件銅鏡、30件金銀器和18件銀錠。船上發現的金杯,是極為罕見的唐代珍貴金器,展現了精美高超的工藝水平。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后來評論稱,這是一次千年前“中國制造”的集中展示。
這艘名為“黑石號”的船上載有大量長沙窯燒制的瓷碗,其中有一個瓷碗上有“寶歷二年七月十六日”(即公元826年)的印記。考古學家結合對其他器物的考證,確認沉船的年代為9世紀上半葉。也就是說,這艘商船在中國裝載了大量的瓷器等物品后出發,在勿里洞附近海域觸礁沉沒,在海底已經沉寂了千年之久。
這一沉船的打撈被考古學家稱為20世紀末最重要、年代最久遠的深海考古發現之一。沉船系阿拉伯人在東非、阿拉伯、印度沿岸使用的雙桅或三桅三角帆船,證實了早期阿拉伯世界與中國之間的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的研究人員譚海迪告訴筆者,“黑石號”最突出的意義,就在于它證實了中國與西亞之間確實存在一條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新加坡學者柯宗元在傳給筆者的研究論文中指出,此前有關海上絲綢之路的材料極少,大多只是傳說,或者是出自歐洲早期的文字和口頭流傳,或者是在印度的古典文學作品中被提及,或者是東南亞發現的石碑上有些許記載。“黑石號”的發現,是海上絲綢之路最可靠證據,并將這一海上航行線路的開通推到了唐朝時期。
筆者在泰國曼谷大學東南亞陶瓷博物館查到的數據表明,唐代以后,海上絲綢之路的“印記”越來越豐富。東南亞國家正式登記的已經打撈出沉船的地點,截至目前共有100多處,打撈出的沉船有200余艘,大多為上世紀80年代以后所發現。這其中,菲律賓最多,為41處,印度尼西亞27處,泰國23處,馬來西亞17處,越南10處。這200余艘沉船,恰似一個龐大的多國艦隊,從歷史的深處駛向近代。被打撈的沉船中,有來自中國的,也有來自歐洲、中東地區的,而所有這些沉船都裝載著來自中國的精美陶器、瓷器和金屬器皿,有的甚至還裝有瓜子和茶葉。
“黑石號”沉船文物打撈消息立刻傳遍世界。從2002年開始,中國的幾家博物館曾先后向印尼方面提出購買意向,但當時印尼的開價高達4000萬美元,而且打撈方提出必須整體購買,中國博物館最終不得不放棄。隨后,新加坡圣淘沙公司于2005年籌資3200萬美元購得了這批貴重文物。據新加坡媒體報道,新加坡酒店業已故富商邱德拔的后人為此捐出巨款。購得的所有文物目前均為新加坡政府擁有。
沉船文物的出水,引發了許多神秘問題:為什么“黑石號”會在遠離新加坡海峽和馬六甲海峽的勿里洞島附近沉沒?按照通常海上絲綢之路航行路線,商船應當繞過新加坡,穿越馬六甲海峽,但它卻向東南方向行駛了600余公里。它是迷失了方向,還是被風浪吹得偏離了航線,或者是要去爪哇海的某個港口?
船上發現的精致金銀器皿在中國國內考古中也十分罕見,有的甚至還成雙成對。它們究竟是中國人送出的禮品,還是要運到阿拉伯國家的市場上去出售?為何船上的錢幣不多?船上的商人以什么方式在中國進行結算?這艘船在哪里裝上了最后一批貨物?商船究竟想駛往何處?……船上的文物吸引了全球多個領域研究者的興趣,也引發了人們對歷史上中國世界角色的豐富聯想。
美國《國家地理》雜志(2009年第6期)文章中有這樣一段描述:“中國2000多年前首次對世界展開貿易以后,就像蚌殼一樣,時開時合。在唐代,蚌殼大開,且維持了數個世紀之久。一連串的發明讓中國走上了世界經濟強國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黑石號”文物打撈之后,還引起了一系列涉及海底文物保護問題的爭議。
筆者2011年在新加坡參觀了“黑石號”文物展覽。當時,主辦方介紹稱,將安排這批文物的全球巡回展,按計劃應于2012年年初由美國史密森學會所屬的薩克勒博物館推出第二場展覽。但是,史密森學會后來卻致信新加坡方面說,因為“黑石號”的打撈屬于商業性質,不符合國際準則,因此決定不在美國展出,并建議全球其他博物館參照其做法。史密森學會的決定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支持。此前,該組織也曾努力阻止對這些文物的拍賣活動,提出改由印尼政府全面接管,并為此建設一個博物館來做永久性展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美國史密森學會依據的是2001年通過的《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該公約從2009年1月生效。公約主要基于四項原則:保護水下遺產的責任;水下文化遺產應保留在原來的位置;禁止以商業為目的的開發活動;各國合作保護此類遺產、加強水下考古培訓并提高保護水下遺產的意識。
水下沉船寶藏歸屬權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公約雖然回避了歸屬權問題,卻確認了沉船及其寶物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不能用來牟利。公約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針對水下文物保護的國際性協議,也是國際社會治理掠奪性沉船打撈的有力措施。但是現實中,公約的執行有兩大難點,一是很多國家沒有加入公約,或尚未批準公約;二是有很多打撈介乎于商業與文物考古之間。
顯然,新加坡政府現在擁有的“黑石號”文物也面臨這樣的模糊性。一些美國學者致信史密森學會,堅持認為這艘沉船的打撈是一次具有破壞性的商業打撈,而不是系統性的考古發掘,可能會導致無法查尋有關船員和貨物的重要信息。美國考古學會也發表聲明明確表示,這次打撈從技術上說雖然“合法”,但以贏利為目的,屬于典型的商業打撈。這個美國考古界的權威組織甚至要求史密森學會,必須在商業打撈與文物考古之間劃清界線,阻止這一展覽在其他國家進行。
對這種觀點,有新加坡專家并不認同。他們強調,印尼政府在得知發現這艘沉船的消息后,立刻下令海底探險公司開始全天候打撈,并派軍隊保護打撈現場,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打撈時間過長,造成文物被盜,破壞沉船的完整性。這是一種必要的、保護性的文物打撈措施。同時,讓沉船文物到世界去展出,不僅有利于更多觀眾了解歷史,也有利于研究人員從中得到更多歷史信息。沒有商業參與,打撈不可能成功,展出也不可能成功。事實上,這一看法也得到了一部分美國學者的支持。
經過新加坡與美國有關機構的反復協調磨合,“黑石號”如今終于得以“駛入”美國。《海洋的秘密:唐代沉船與亞洲早期貿易》展覽于今年3月7日起在紐約展出,向美國人講述航海大發現之前數百年就已存在的“全球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