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基礎。備課不等于寫教案,它包括鉆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步驟。我認為備課環節中最重要的是鉆研教材,這是教師的“內功”,有時是看不到的,也無法形之于文字的。內功好的人,即文化修養高的、悟性好的、教學經驗豐富的,花的時間會短得多,效率就會高,反之就會低。我根據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總結出教材鉆研“五步”策略。
鉆研教材的第一步就是通讀全文,整體把握。先把課文通讀一至二遍,然后讀一讀題目、開頭和結尾,接著圈劃關鍵語句,再把關鍵語句串接起來,這樣就能入情入境,把握中心,可以說,這樣就能把文章內容裝進自己腦袋了。其次要做的就是明確觀點、情感和材料關系,也就是思考謀篇布局了,理清文章的結構。
鉆研教材的第二步就是理解字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邊讀邊畫出生字、新詞及含義深刻的句子。隨著悟性的提高,有些關鍵詞語,寫得精彩之處,以及課文的重點、難點,也會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記號。凡是生字,拿不準讀音的字,都要一一查字典,注拼音。凡是新詞(包括說不準的詞語),都應查字典、詞典或網絡弄明白。比如“翻山越嶺”,“越”是個生字,在這里作何解釋?作為老師不但要意會,而且要“言出”。一查詞典,“越”有七種意思,在這里作“跨”講。有些詞語的意思雖然不一定講,但老師必須弄懂。知識性的東西,不能有半點含糊。
鉆研教材的第三步是朗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一般要朗讀兩三遍。對于情感型課文,如《月光曲》,朗讀的遍數還要多。不讀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是不罷休的。多數課文我只讀一兩遍,便可以進入文中。讀第三四遍是為了熟練,盡量不出錯。朗讀是鉆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環。朗讀是活的,是躍出紙外,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備課時,我力求把課文讀“活”。比如朗讀《桂林山水》,學生聽了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說明沒有把文章讀活,那范讀是失敗的。朗讀好了,鉆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不是一半,是一大半!朗讀的意義十分重大。老師朗讀水平有多高,學生的水平就會有多高,甚至超過老師。如果老師的朗讀水平低,就不可能期望他的學生朗讀水平出眾。師生朗讀精彩的課堂,必然是充滿生機的、充滿靈性的、富有情趣的課堂。
鉆研教材的第四步是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意圖。對于作者推敲、錘煉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細心琢磨、體會。鄭振鐸在《燕子》中描寫燕子用尾尖或翼尖點水形成的水圈兒,為什么說成“小圓暈”?“燕子飛倦了,落在遠處的幾痕電線上”,為什么這里不用“根”而用“痕”?別看只是一個字,這里有多少意趣呀!每篇課文都有不同的謀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導學生去感悟,去學習,去運用。對文章的妙處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了,課堂上便會自如地引導學生去感悟。老師畢竟是老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老師領悟得深,學生才能領悟得深,甚至在老師的誘導下,超常發揮。否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包括鑒賞能力)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鉆研教材的第五步是認真思考課后練習題的要求,有的題老師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學生背誦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來。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我先努力去做。要求學生回答的問題,我先答一答(有時寫在教案上,有時在心里想一想)。要求學生寫的字和詞語,我一定先寫一寫,每個要求寫的字應注意什么,特別是每一筆在哪兒起筆,在哪兒收筆,一定把握準,否則就寫不規范。例如“越”字,楷體的右邊第一筆“橫”,在哪兒起筆?這一筆如果不“點”一下,多數學生會寫錯位置,它應該在“走”字的第三筆處起筆,即在“走”的第二橫旁邊起筆。要求學生造句,我一定先造,不是造一個,盡量地把這個詞的運用范圍都想到。如要求學生用“究竟”造句。 “我決心去問個究竟。”這里“究竟”作“結果”講,即看個明白,看個結果;但詞典里講,“究竟”還作“追問”講,“因有疑問,而追問”,如:“這種冰箱究竟省不省電?”我弄明白了之后,心里一亮,便有了底,每個不同解釋我都造了幾個句子。這就取得了指導造句的發言權。但我造句的目的,絕不是讓學生抄襲以應付考試。那樣做,就把孩子教死了。
鉆研教材是備課的最重要一環。這法兒那法兒,鉆研不好教材就沒法兒。所以鉆研教材應做到讀思結合,邊讀邊思內容、思寫作順序、思作者的情感、思表達技巧、思學情和教法;讀查結合,在讀的基礎上,多查字典、詞典、《教師用書》、網絡資料等等。
我把鉆研教材稱為“備課于心”。我是每課都想“出新”的人,所以更多的是“備課于心”和“備課于書”。總之,備課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從方便教學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