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桂玲
長期以來,我們對英語教學的評價意識與手段還停留在考試與測驗上,通常只注重教學結束后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把學生的分數作為唯一評價的量化標準,很少考慮到評價手段的多樣性和全面性。事實上,英語教育目標中許多期望的行為是難以用“紙筆”測驗來評價的。教師如何樹立新的教學評價觀,如何通過恰如其分的教學評價,使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真正的互動起來,我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關注學生個別差異,巧用評價語言
由于每位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他們的認知水平和接受第二語言的能力不同,在知識結構、思考習慣與學習能力等方面也不同,學生的質疑能力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何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教師要根據實際學情,活用評價方法,既要關注學生獨特的個性,又要顧及學生特有的感受,巧妙地運用充滿睿智的評價語言,引導學生對學習進行理性思考,鼓勵大膽創新,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教師決不能吝嗇贊許與鼓勵的語言,應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即使不完整、不準確也要給予肯定并加以引導。教師要運用多種方法和手段激勵學生,創造良好的評價環境也離不開學生支持和合作,因此教師要把自身積極的情感融入到課堂教學中,營造一種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教師要把自己看成是學生平等的對話者,讓學生能夠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創意,在老師和同學的思想碰撞中明晰,深化理解,使學生的情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狀態,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情趣,產生不斷上進的信心。當然,英語教師也不能把譽美之詞當成廉價的施舍。學生在學習中,作業、答問不可能是完美無瑕的。當學生反饋的信息有瑕疵時,教師在顧及學生感受的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能力應作為一分為二的正確評價,幫助學生發現自己在英語學習中自己的長處,認識自身的不足。這樣不僅能有效地保護學生的自信心,還起到一個正確導向作用,使其他學生能夠辨別主次和優劣。
二、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
教學評價不應只是教師的專利,學生都應有機會參與評價,大膽自由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課堂上教師必須保證學生的評價時間,給予他們自主表現和發展的空間,要為每位學生提供積極參與課堂評價的機會,使學生在自評、互評中深入學習,獲得知識。與此同時,教師要發揮導評的作用,從而使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確立自信。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成長、發展過程,要把評價貫穿于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
素質教育既是“全體發展”的教育,又是“全面發展”的教育;既要普遍提高每個學生的素質,防止兩極分化,又要使每個學生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都能協調發展。因此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習成績,而且要關注學生的心里素質和情感體驗,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對個體發展獨特性的認可,積極評價,發揮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擁有自信。
三、做好總結評價
評價是一種手段,它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活動。有什么樣性質的教學評價,就會產生什么樣的心理活動。不能把評價作為棍子去整學生,不能只注重評價結果,應當把評價當做一個探索增值的過程,充分發揮評價的調節機制,通過評價推動學生向目標不斷前進。
在形成性評價的過程中,讓學生參與評價的同時,教師要始終站在“引導者”的地位,決不能放任自流。學生自評、互評之后,教師要做好小結,表揚愛學習、肯動腦的學生,鼓勵有進步的學生。讓學生參與評價,不僅僅是為了達到激勵學生的目的,更為重要的是評價能力本身就是教育的目標。只有這樣,教師的評價才會讓學生心悅誠服,教師和學生的距離才會被拉得更近。
任何一節英語課都是激情和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如果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及時把握教學時機,活用評價方法,那么英語教學就會呈現出一派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