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穎
【摘要】教育行為的有效性主要體現在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深度融合,在教育效果上獲得意義增長點和教學相長,即達到“視域融合”。這里,“視域融合”不僅是一種新的方法論,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個關照人才培養發展、實現創新教育的新角度。
【關鍵詞】視域融合 教育方式 探尋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4-0032-02
不可否定,中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一個信息化、科技化、市場化密切錯綜的時代,同時因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頡頏沖突、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的實踐偏差以及學科內部的分化、組合、新變,促使廣大教育工作者做出縱觀歷史今昔、橫貫社會、學校、具體教學對象的表里之思。新的社會形勢和需求不僅以短平快的方式檢驗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同時也在時刻挑戰著教師的知識結構、知識轉化的方式、教學活動的內涵、價值、意義等,激發廣大教師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及模式等方面做到與時俱進、協調發展。什么是有意義的教育方式,如何實現有意義的教學活動,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逐漸成為創新教育發展領域頻繁出現的核心問題。
一、視域融合:創新教育的新角度
20世紀50年代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闡釋學美學的創始人和杰出代表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提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詞匯——“視域融合”,他認為“真理不可能是個人的,沒有一個‘愿意等待人們去發現,真理本身是一種‘視域融合”[1],即文本的最佳效應借助于作者的召喚功能與讀者的期待視野之間的深度契合。“視域融合”具有無限的開放性,在主客體的交流、碰撞和有機融合中,可以最優化地實現“視界融合”,形成“新視域”,最終生成“意義”。與此同時,作為闡釋學和接受美學的術語,“視域融合”同樣適用于教育領域,教師的“預設”與學生的“期待”是否和諧,學生的學習與學習對象之間是否契合,社會需求與人才培養是否對接,都在檢驗著“視域融合”的效果,這里,“視域融合”不僅是一種新的方法論,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個關照人才培養發展、實現創新教育的新角度。
在現實的功利主義、濃郁的商業氛圍以及過度“論文化”的考評機制體系之下,在高等教育領域,“教師重科研、學生不傾情”的情形逐漸成為專業教育中的普遍現象。學生對理論教學興趣不足,教師對課堂講授信心不足。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兀自獨行,缺乏良性對接,教育活動失范、失效,并且教師“預設”的理想狀態與學生接受教育之后的實際情況也常常出現牴啎,創新教育流于空談。瑞克(Brown Ric)在研究了學生對教學的認知或指出:“教學形態與學生的學習形態是否相似,是師生互動作用中學生評價教師的一個變量。如果教師的教學形態與學生的學習形態一致,學生對教師的評價較佳,學生的成就表現較好。”[2]專業學生學習方式的優化與成才發展,教師的創新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與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對接顯得尤為重要。在具體的教學中,也應強調“視域融合”的重要性,不要偏執地耽溺于一個視域、視界的風景,而應在在雙方、三方的對話和理解中,有效融合為新視界、新視野、新視域,最終實現有意義的教學活動。
二、對話與理解:創新教育的新定位
在伽達默爾那里,“視域融合”的前提是對話和理解,這一理論啟發著教育工作者對自我、對學生進行全新的角色定位。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權威,是傳道、授業、解惑者,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導和主宰。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是被教育和被管理的對象,教育效果的檢驗更多地表現以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為依據,學生的主導學習方式是接受型,學生能力的提高和培養體現為“單向度”。事實上,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向活動,是有效教學過程的兩個方面。教師的教學活動是教師主體參與能力的釋放,而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更多仰賴于學生知識吸收方面主體性的發揮與拓展。學生的主體地位及具體的參與、實踐,直接決定著教育活動的意義和效果,直接生成著培養的質量和水平。在“教”與“學”的雙向主體活動中,對話和理解則成為搭建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意義生成的有效橋梁,隱含著教學主體與學習主體的互動、交流與合作。
通常意義上,那些求知欲強、一心向學的學生更善于啟動“對話與交流”程序,使教學活動中的“視域融合”帶有親緣性特質。這種關系超越于一般意義的課堂上知識的傳授者和接受者的身份囿限,學生的主體參與自然會使教學延伸于課外,延展于各個領域。這種對話和交流增加了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和側重點,在考研就業、論文撰寫、課題申報、實習、實驗乃至學業和人生規劃方面,均會得到老師們更多的指導和幫助,進而使主客體在交流、溝通中教學相長,提升彼此。同樣,那些知識、經驗豐富、教學方法多樣靈活、智慧和人格兼備的老師往往容易得到學生們的追隨和崇拜,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這些教師可以多層面、多維度地滿足著學生的期待視野。這種由師生之間展開的對話可以在對學生有意義的學習經歷中完成,可以表現為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交流互動,也可以超越知識的層面達到對現實生活世界的嶄新理解,進而介入道德和倫理領域,獲得教學方式意義的最大化,促進雙向主體精神世界的成長,實現知識之真與道德之善的有效整合。
三、內在精神的成長:創新教育的新境界
優秀的教師不僅在于精準、有效地傳授知識,更為重要的在于善用理念和智慧,多層面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豐富對話的方式,增強理解的信度,促使學生興致勃勃地參與學習活動中來,使教學活動更加精彩。針對教學實踐以及學生學習中普遍存在的弊端,提倡自主、探究、體驗、合作的學習方式,最先改編的是應是老師教育理念,在讓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實質性變化的基礎上,逐步改變以老師為中心、課堂為陣地、教材為圣經、考試為準繩的傳統格局。繼而改編老師的教學方式,提倡并有效組織實踐和實戰,圍繞著實驗室、工作室、教研室、興趣小組、課題組、研究小分隊,精心搭建課下實踐、實戰的平臺,讓有意義的教學延伸于課外。進而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搭建課上課下的“大課堂”平臺,加強學生學習失效性,增強學生的思考力、創造力,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德國的著名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達到砥礪教學對象內在精神的成長。”應該注意的是,教育是有生命的個體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不斷生成的過程,需要用發展和創造的理念去關照它。同時,教育更是一種良心事業,其中包含著社會責任感、道德成長和超越性,那些在“視域融合”有效對話的老師,他們的身份往往是多元的,豐富的,他們是有意義的教學行為的創造者,學生人生道路上可以仰賴的師者,是可以認同和欣賞、擁有“共通性體驗”和“共享性意識”的伙伴。他們潛移默化的影響,會有效提升學習者個人內在的倫理修養,自覺踐行社會責任。事實上,建構在平等基礎上的尊重與理解,可以使春風化雨,實現“教育乃靈魂轉向”的目標,在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互融合的過程中檢驗真知,實現超越,更可以矚目成長,收獲希望。
參考文獻:
[1]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南京社會科學,2002(3).
[2]Brown Ric .Perceptions of teaching-learning style: the medi- ating process in student evaluation of instruction[J].Quaterly.1979.12(4):16-18.
本論文是大連民族大學2016年度課程改革項目《創新教育與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教學模式的優化改革》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