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背踔袛祵W作業如何設計才能體現數學課程這一基本理念?如何實施初中數學作業分層,根據近年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一點粗淺看法。
一、作業分層設計的必要性
作業是教學常規的重要環節,只要有教學活動就同時伴隨著作業的布置。傳統的作業體系過分注重知識儲備的訓練,但形式單調,內容機械,應試色彩濃,雖能強化記憶,但不能鍛煉思維。目前,各校普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學生課業負擔過于繁重的現象,或多或少存在著無效性作業、重復作業、機械作業、懲罰性作業,只顧數量,不重質量的題海會消磨學生的學習熱情。一般而言,七年級學生剛入校,學習熱情很高,決心很大,但過一段時間后,就開始出現數學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到第一學期末,極易出現兩極分化現象,隨著課程難度的加深,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長此以往,結果只能是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學生的自信心受到打擊,學習積極性就大打折扣了。面對這些現象,進行分層作業就顯得十分緊迫、非常必要。因為分層作業可以有效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夠克服因“劃一”式作業、重量不重質而消磨學生學習熱情的弊端,從而使各類學生都有進步和提高。
通過在課堂教育教學中實施分層作業設計,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通過作業分層設計的實施,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更加注重遵循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更加精心選擇例題與作業,這就促使教師認真地對待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認真深鉆教材,從而不斷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探索出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課堂教育教學方法。
二、學生的分層
由于同一班級學生往往知識和能力參差不齊,若按同一標準同一要求對待所有的學生,必然不能發揮某些學生的才能和特長,在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今天,更應當注重學生的個體發展,這就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初中數學課堂分層教學法的實踐中,對學生進行合理分層是前提。分層時根據具體學習情況和單元、期中、期末考試成績,同時,也要特別重視對學生作全面調查分析,綜合考察學生的學習態度、意志品質、智力能力和課堂表現等,另外還可以學生自報和老師考察相綜合。一般分為三層比較適中,即A組是優生,B是中等學生,C是學困生。各個層次的學生數視情況而定,不宜按一個比較固定的數目來安排各個層次的學生數。在分組時便給學生講清分組的目的和重要性,以消除學生思想中的消極心理,讓他們積極配合我的工作。
三、分層布置作業
在教學中根據各組成績情況布置相應的作業。每天的作業采用優化的彈性作業結構設計:分基本作業、提高性作業、探索性作業。凡完成本課時所必須完成的作業,視為基本作業,允許優生不做,中差生人人要完成??紤]到學生好、中、差的實際,將題目作些變化,視為提高性作業,供B組和A組完成。設計一些難度較大的作業,視為探索性作業,便于A組同學完成,讓他們在更大的空間展示自己的能力,嘗試到學習的喜悅。優等生能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不斷拓展,使自己的知識量和靈活性都有所提升;中等生可以在保證基礎知識扎實的情況下有較大的進步,在靈活運用方面有所提高;而學困生則確保能掌握課標設定的教學底線。
教學中的分組不是一成不變的,應采用滾動式的方法。在一個月的作業中都能夠達到高一級的要求,可以進入到高一組。B組中有學習特別困難的也可以退入到C組。學生在這樣的激勵機制下,學習有壓力也有動力,在成功的嘗試中來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可實現:“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目標。
四、分層評價
在評價或批改學生的作業時,應該采取分類評價的方法,也就是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標準。對基礎差的學生適當放松,對優生適當從嚴。讓優生之間展開競爭,讓優生能夠得到更大的提升。
采用分類評價學生作業的方法測評學生,對差生判分適當放松,對優生判分適當從嚴。在完成作業的時間上,中差生可放松,對優等生可緊些。在考核時也分層考核,在一張試卷中設計基礎題、中檔題和拔高題,提高題和拔高題在試卷中注明,拔高題只供A組的同學完成,提高題是優、中等生都要完成,而基礎題是每個同學都要做的。在同一時間段內分值設計不同,采用附加分的形式來提高優、中等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學生完成分層作業后,各層次的學生在作業本上把當天的知識進行小結。通過小結當天的知識點、解題方法以及解題時的獨到見解,積累方法,優化解題策略。對他們成功的嘗試給予大膽的鼓勵和表揚,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成功的愉悅,進一步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提高學習興趣,讓他們養成善于思考的好習慣。
總之,實施分層作業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同時有利于教師統一調控課堂教學活動,有利于教師及時收集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