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成
【摘要】文化品格作為英語教學中重要的核心素養已經引起有識之士的關注,但是如何把該素養的培養落實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值得探討。本文在分析學生缺乏英語學習動機的基礎上,主要從學習動機激發的角度探討文化品格培養途徑。
【關鍵詞】文化品格 動機激發 學生主體
當我們以一種冷靜、沉著的態度看待“文化品格”,并對它們稍作研究,就不難發現,要培養文化品格,必須把學生的“學”放在主體地位。建立“學”的課堂讓學生有學習的動機,否則,文化品格的培養只是空中樓閣。但事實上,許許多多老師在自身教學實踐過程中恰恰忽視了動機的激發,文化品格的培養無法落地。根源何在?
一、英語課堂動機激發缺失之根源分析
課堂動機激發是否成功,動機是否得以良性保持,有多方面原因,如學生主體作用,班集群體特征,課堂學習外部環境,但教師是決定性的因素。
1.觀念更新不及時。尤其是沒有正確的教師觀與學生觀。教師對新課標學習不夠,不能及時對自身的角色作全新詮釋與定位,在自己的認知領域里沒有徹底構建起正確的教師觀與學生觀。《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2003)要求教師需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共同基礎,使學生具備持續的學習動機、初步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因此,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評價者與促進者。沒有這樣的認識,即便是用了多媒體,用了學案,還是會走老路,還是會目中無人,課堂教學一樣缺少主動性與創造性,何談高效課堂?
2.能力提升滯后。教師缺乏較高的分析教材、運用教材的能力,不能明確提出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此外,有些教師課堂溝通與應變技能缺乏,不能思路清晰,靈活智慧地駕馭課堂學習活動,不是收得太緊就是放得太松,動與靜的節奏很難控,直接影響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
3.人文素養亟待加厚。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它是人類文化的遺產,同時又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之中,它承載著歷史,飽含著時代氣息,它的發音、韻律永遠是那樣的富有魅力。但是,現實中不少教師多年重復使用一本筆記,教材、教參與高考試題成了這些教師生活中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讀物,這種現象極度危險。教育的全部智慧在于喚醒學生心中沉睡的巨人,讓學生的知識得以激活,情感得以滋潤,智力得以開啟。教師自身沒有崇高的追求,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怎能喚醒學生心中沉睡的巨人,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呢?
二、動機理論與第二語言學習效率的影響
加德納(Gardner)認為,學校的英語學習屬于一種教育現象。人們有一種誤解,往往趨向于把第二語言的學習等同于其它課程。事實上,第二語言的學習不單單是一門學科,它是一種核心的社會心理學現象。因為,其它學科的學習所獲信息有相當多自身文化傳統在其中,然而第二語言的學習則完全不同。在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中,學生所面臨的任務不僅僅是獲取信息(詞匯、語法、發音等),而且要習得另一種社會群體的文化要素。學生不僅僅是了解這些要素,更重要的是要習得,并將外國的文化要素逐步融合到自身的本國文化體系中去。因此,在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自身文化認知深度與對他國文化的識別與吸收的意愿和能力的強弱就直接影響著學生第二語言的習得效果。換句話說,相對于其它學科來說,英語學科更需要老師來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減少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各種文化與情感的過濾。
三、影響學生課堂英語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
眾所周知,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角色,有著相當的權威性,他可以通過提供指導、支持、限定、養成教育等多種途徑來影響學生英語學習動機。我們認為教師在課堂學習中對學生動機的激發起主要作用,影響教師動機影響力的重要因素有以下四點:
1. 教師職業態度與個性特征。教師動機不僅僅是想要進行英語教學的動機,而且包括想把英語教育作為終身事業的動機(Zoltan Dornyei, 2005)。教師的個性特征如能力,熱情度,同情心,可信度等可以激發學生產生一種親和動力。學生會力圖通過良好的英語學習表現來引起老師的關注從而接近老師,達成心理上的認同感。
2.教師人際溝通和應變能力。這里主要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即興溝通師生間距離的能力,包括縮小師生間物理距離與心理距離的能力。教師可以借助于以下方式達成:知曉并喊出學生姓名,使用幽默技巧,在教室里走動得多些,或是在與學生互動過程中涉及個人的話題與事例等。
3.教室內社會行為環境的作用。如確立該學科中的學習榜樣;明確學習目標與參考策略;及時反饋學習效果并給于獎勵等。筆者在班級黑板報上專門開辟了一個部分—“三人行,必有我師。”用來公布學科標兵,收效明顯。學生們會自覺地對比自己與標兵之間在學風、學法和勤奮程度上的差距,充分發揮了標兵的引領、示范與激勵作用。
4.教師課堂教學的管理策略。盡管提倡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但事實上學生在課堂中的一切學習行為都是在老師的調控之下進行的,否則就是失控。無序的課堂會導致學習的壓力并嚴重降低學生的成就感。教師應當明確地建立自己的課堂教學秩序,并自始至終遵守,否則學生就會認為不重要而逐步忽略;同時,教師要能有效地平衡好課堂的管理,做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幫助者,激勵者而不是控制者,鼓勵創造性的思維,減少結論性的觀點。
四、激發學習動機,培養文化品格途徑
1.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正確定位教師角色。我校在“學講練探”四環節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構建過程中始終強調要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自主學習”前置,“自主導引”含自主學習內容、目標、方法、達標自測、預計時間等。通過“自主學習導引”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暴露自主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為下一步展示做好準備。因為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具備自主學習的時空和方法,學生英語學習動機明顯增強,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以下為“自主學習導引”設計示例:
M9, U3 自主學習導引(一)
Welcome & Reading (Page 33-37)
(時間:30分鐘;總分:100分)姓名_________ 自評得分_____
目標一:自主閱讀P 34語篇 National flags, colors and cultures,能理解大意,標注生詞。
目標達成自測(20分)
(1)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countrys flag tells you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except ____.
A. the origin of the country B. its values and beliefs
C. the culture of the country D. its history and future
……
2.情境先導,賦予語言真實性。成功的課堂導入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創設高效課堂教學的重要一步。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符合第二語言習得的一般規律。在教學牛津英語模塊Unit2,task(關于防止近視) 部分時我巧借班上學生的真實情況創設了如下的課堂導入語:Have you ever conducted how many students are short-sighted in our class? (Looking around at the students.) Yes, more than half of the students are wearing glasses. A serious problem. Right? How would you deal with this problem if you were the headmaster of our school? … yes, good. Now let's listen to the measures from No.1 secondary school. Lets see what have they done to protect students eyesight.如此一來,學生聽力訓練動機一下子得到了激發,枯燥的機械訓練變成了有意義的活動。
3.巧設疑問,使課堂思考充滿智慧。在課文教學中尤其要注意這一點,設問當由淺入深,逐步推進,有知識性提問,程序性提問,應當有咨詢性提問和評價性提問,問題具有系統性和啟發性。如此設問,符合高中生思維特點,使課堂充滿理性的美。
4.適當運用幽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幽默是文化的載體,經典的幽默既能讓學生饒有興趣的狀態下理解吸收知識,又能滲透文化品格的熏陶,也會使緊張的課堂不失詼諧。我會在課堂開始后25分鐘左右恰當地穿插一個小幽默,對于提神和集中學生注意力很有效果。一次筆者在給學生講sooner or later 時使用了以下這則幽默,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A thief with a long record was brought before the judge.
Judge: Have you ever stolen things?
Thief: Oh, now and then.
Judge: And where have you stolen these things?
Thief: Oh, here and there.
Judge: Right. Lock him up, officer.
Thief: Hey, when do I get out jail?
Judge: Oh, sooner or later
5.挖掘教材中的美感,培養文化品格。筆者在執教第10模塊第2單元Reading部分 Population mobility in the USA時,在課的結尾帶領學生欣賞了Samuel Ullman的詩歌 Youth.課堂里在緊張的閱讀、會話和寫作訓練之后響起了優美配樂詩歌朗誦,學生在欣賞過程中領悟到了我設計的主旨:不斷學習,進取,讓青春永駐,即便到了下課時分,學生依然有戀戀不舍之意,文化品格得到熏陶與培養。
6.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與激勵功能。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使用激勵性語言,對學生做出具體而又恰如其分的形成性評價。比如:I appreciate your fluency in expressing yourself; Great! Your idea is so creative. I didnt think of that. 等等。此類評價比起泛泛而談的評價更能讓學生體驗到課堂參與學習的成就感。此外,教師應當多引導學生進行相互評價,學生間的評價往往更能引起學生的重視,激發學生的自豪感。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問題啟發學生相互評價:How do you find his idea? Any suggestion to help your classmates improve his answer? 等。在進行終結性評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我成績的歸因分析。心理學研究表明,信念內控者(internal control)更多地把成敗歸于自己,因此他們往往認為自己才是命運的掌控者,而信念外控者(external control)則更多地把成敗歸于外在的客觀原因,認為是時代、環境、運氣所致,這類人往往努力不夠,容易隨波逐流。由此看出,引導學生進行內控式的歸因分析更能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責任感,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動機,利于引導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這正是新課標高效課堂的重要特征之一,即突顯學生的自主性,為文化品格的培養奠定基礎。
五、結束語
總之,在各種高效課堂模式層出不窮之際,我們一線教師應當不斷學習,認真研究新課標,研讀教育教學理論,把中學生文化品格的培養滲透到教學選材、活動設計中。做一名有思想的高中英語教師。學會透過層層迷霧,探索高效課堂的一般規律,把激發動機和培養學生文化品格結合起來,讓文化品格的培養落地生根,最終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Dornyei,Z.2005 Teaching and Research Motiv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