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龍
古詩詞語言生動凝練,意境清新深遠,音韻優美和諧,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古詩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養青少年的審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奮發有為。
選入初中教材的古詩詞,都是歷經錘煉的名篇佳作。古詩詞教學是初中階段的重頭戲,也是初中生學習的難點。我結合多年教學實踐就古詩詞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有效性進行概括分析,尋求初中古詩詞教學的合理途徑。
一、熟悉作者
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了解作者是學生理解詩詞內容,體會作者豐富情感的重要一環。女詞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多數同學賞其詞并未真正洞悉詞中真意,認為詞中所言之“愁”僅是一個婦人獨處之閑愁,缺乏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思索。原因是不了解李清照人生際遇、情感變化。李清照(1084—約1151),號易安居士。前期生活舒適安定,詞作主要反映閨中生活、自然風光、離別相思。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來到南方,故鄉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毀。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病故之后,李清照為避兵亂而只身流亡。紹興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華時寫了這首《武陵春》。經歷了國破家亡、文物喪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內心極其悲痛。這首詞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實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學生了解這些后,就知道這“愁”里有國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兼有綿綿恨意于其中。
二、多方探討
(一)熟讀成誦,領悟感情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朗讀要講究節奏,這樣才能瑯瑯上口,音韻優美。一般來說,按表音節奏劃分多,按表意節奏劃分少。四言為“二二”節奏,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五言有“二二一”節奏,也有“二一二”節奏,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節奏,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另外還有“二二一二”節奏,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同時,韻腳要讀得響亮而稍長,讀出詩歌的韻味。
古詩詞朗讀還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調。如壯志難酬、蒼涼悲愴的《漁家傲》;豪邁奔放、想象瑰麗的《望天門山》;氣壯山河、慷慨悲壯的《過零丁洋》;委婉含蓄、纏綿緋惻的《無題》;與世無爭、清新自然的《歸園田居》;憂國憂民、沉郁頓挫的《春望》。反復品讀,讀出韻味,逐步加深理解和體驗達到潛移默化的目的。
(二)釋詞解句,整體把握
古詩詞語言凝練,音韻優美,含義深刻。由于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用典現象和押韻的關系,給學生理解古詩詞帶來了困難。只有準確、生動地釋詞解句才能理解詩詞內容,領悟詩詞意象。因此,必須教會學生理解詩詞的方法,通常有釋、補、調、想、品五法。
(三)鍛字煉詞,品析名句
講授詩詞要注重品味語言,賞析詩句,品味作者當時迸現的情感,提高學生鍛字、煉詞、用句等寫作能力。如“山光悅鳥性,譚影空人心”不說山光使詩人心情寧靜愉悅而寫山光使飛鳥怡然自樂。這就是含蓄,這就是詩味。鳥的怡然自樂,正是詩人淡泊寧靜的反映。這就是借物境寫心境,用光和影營造了一種幽靜清寂的境界。
(四)抓住意象
意象在作品中以個體形式存在,多個意象連成整體,便是我們常說的意境。
常見意象:景觀類:月、流水、斜陽、風、煙、霜等;植物類:楊柳、落花、松、菊、梅、竹、蓮、梧桐等;動物類:鴉、子規、猿、鴻雁、鯉魚、青鳥、鴛鴦等; 行為類:登樓、憑欄、吹笛、吹簫、吹蘆管、吹笙、飲酒等。
(五)分析手法
1.分析修辭手法
詩詞中常常用一些修辭手法來將作者的情感形象外化出來。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夸張、擬人等。鑒賞詩詞時,通過分析修辭的運用,更能領會作者蓄積的情感。如:李白的《秋浦歌》中:“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運用夸張手法來展現了詩人的綿延無絕的愁思。
2.化虛為實體會法
有時作者要表達主觀性很強的內容,往往采用化虛為實的手法。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兩句化虛為實,語意新奇,是描摹愁思的絕妙佳句。“愁”原本看不見,摸不著,但李清照的“愁”卻可以舟載船裝。李煜的“愁”剪不斷、理還亂。以實寫虛更能形象表現作者的主觀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