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清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各學段關于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是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筆者新課標為指導,結合平實教學實際,談談對朗讀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的幾點思考。
一、做一個真正的朗讀者,要先學會“打假”
一個真正的朗讀者不是矯揉造作,更不是假情假意。正如新課標所要求的:“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現如今初中語文課堂上存在一些“假、大、空”的現象,虛情假意永遠無法俘獲人心,更別說是情感共鳴了。因此,一個真正的朗讀者,要先從朗讀打假做起。《朗讀者》節目中斯琴高娃朗讀賈平凹的散文《寫給母親》,讓一大批觀眾紛紛落下了眼淚。連作者賈平凹本人也直言說“我說那個陜西話,沒人能聽懂,也沒有那個感覺。” 斯琴高娃朗讀時,并沒有在情感上造假,反而讀得自然,讀得真實,讓人覺得“母親”就在眼前。所以,朗讀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正確地運用,強調朗讀得“真實”。
老師的朗讀體驗不能代替學生。朗讀是自己真實的情感體驗過程,是自己對作品的個性化理解過程。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這個情感體驗是別人無法代替的。比如筆者在教學余光中《鄉愁》時,讓學生自己找出本文的感情基調,并自主選擇配樂來朗讀。配樂多種多樣,讓學生選擇一種曲子,并說明選擇的原因,接著用自己所選的配樂來朗讀作品。這個選擇的過程是學生自己體驗的過程,老師扮演的只是引導者,而非主導者。
二、一個真正的朗讀者,要先學會用情
“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評價的總要求。”“正確”由學生利用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即可做到。“流利”是靠多讀幾遍才能達到這個要求。把課文讀得流利就需要花時間預習,預習不是做什么導學案,而是做一個真正的朗讀者。把課文讀得流利,形成語感,其它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南宋朱熹對朗讀的看法是,“要讀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不僅要聲音洪亮,疾徐有致,還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從朗讀中體會節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韻。“要讀得字響亮”不是大聲喊叫,歇斯底里不是“響亮”。用假聲來朗讀,讀得陰陽怪氣,這也不是真正的朗讀。
更重要的是要“有感情”。“有感情”才能有共鳴。如何朗讀才“有感情”呢?首先,要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進入作品中之中。正如《朗讀者》這檔節目所采用的形式一樣,朗讀者先講述故事,接著再朗讀作品。講述故事就是創設一個朗讀的情景,培養朗讀者的感情。有了這個感情的鋪墊,朗讀時就能進入作品之中。斯琴高娃回憶母親的經歷,進而進入賈平凹的散文《寫給母親》作品之中,讀到“現實告訴我,媽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陰陽兩隔,母子再也難以相見,頓時熱淚肆流,長聲哭泣啊”時,“霸氣”的斯琴高娃哽咽著,董卿流著淚,觀眾哭著。能讓所有人甚至自己感極而泣的是“有感情”的朗讀。其次,要在對作品有自己的解讀之后,才能“有感情”。新課標指出,評價“有感情地朗讀”,要以對內容的理解與把握為基礎。所以,朗讀宜“逐句玩味”“反復精詳”,理解作品的內容,把握作品的情感,再聯系自己的一些相似的生活經歷,讓作品與學生有情感上的交流,交流就能達到共鳴。
三、做一個真正的朗讀者,要先學會朗讀基本技巧
新課標指出,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語氣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所謂朗讀的技巧,正是指朗讀者為了準確地理解和傳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而對有聲語言所進行的設計和處理。朗讀基本技巧是指導學生從語音、語調、語氣上對作品進行處理的方法。比如筆者教學《鄉愁》時,要求學生用斜線劃出停頓,用著重號劃出重音。這就正確處理作品語言的斷和連(停頓)、輕和重(重讀)、揚和抑(語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