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欽
【摘要】閱讀教學的效率,往往取決于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彼此間對話過程中的有效程度。搞好教師—文本、生—文本、教師—學生之間的有效對話是實現閱讀教學高效率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有效對話 閱讀理解 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4-0082-01
一、教師與文本的有效性對話
教師要珍視自己對文本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不能讓教參束縛了自己。《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一篇課文教學前,首先是教師和文本之間的對話,即教師對教材的解讀,教師對文本有了深入的解讀,才能靈活地駕馭課堂。所以,教師必須鉆研文本,從自己的理解和經驗出發,進入文本,去讀懂它,感受它,領悟它。這樣,教師才能有效地引領學生進入文本去暢游,去感悟,去思考,去和作者傾心交談,實現與其思想、情感和知識上的溝通與交流。
二、學生與文本的有效性對話
1.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
當學生面對一篇篇課文時,他們實際上是帶著自己對這個世界初步的觀察、感受和思考與文本進行心靈的溝通與交流的,最終得到主動的發展,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學生自主閱讀和對文本的主動探究。個性化閱讀是新課程尋求的新理念,也是語文閱讀教學的追求。例如,我在教學列夫·托爾斯泰的《跳水》一文時,先讓學生自由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在集體交流閱讀感受時,有的學生從船長的身上受到啟發,體會到當遇上危急情況時要沉著、冷靜,視實際情況采取果斷措施;有的學生從那個孩子的行為上得到啟發,體會到做事情要考慮后果,不能因一時的賭氣而盲目行事,不顧危險;也有的學生則認為事情的起因是水手們開玩笑開大了,傷了那孩子的自尊心,從中體會到生活中開玩笑要注意分寸。這些都是學生用心讀書得來的真切感受,是值得珍視的體驗。
2.要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閱讀畢竟不是和作者面對面的對話,所以學生面對文本這個特殊的對話者,往往存有有話不知從哪里說起的困惑,從而失去閱讀的興趣。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深入觀察學生作為人的心靈歷程和精神狀態,準確估計文本的哪一點、線、面最有可能介入學生的生命活動,精神活動,找到對話的最佳切入點,從而激發學生與文本對話的熱情。提問是開啟對話的方式。好的問題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它能激發和鼓舞學生在自己思維的王國里快樂地馳騁。
如:《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是一篇十分經典的美文,既有娓娓動聽的故事,又有色彩瑰麗的描寫,既有淡遠幽芳的抒情,又有恰如其分的議論,既充滿著異國他鄉的奇情異彩,又滲透著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感悟與思考,令人耳目一新,發人深省。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前,總覺得難以入手。文章的語言之美,意蘊之豐富,讓我不敢輕易觸及,唯恐褻瀆了這道美麗的風景。思考再三,我還是決定在教學時盡量少講,把時間讓給學生,啟發學生自讀自悟,充分感受語言的美,想像文中的情境之美,進而感悟作者的微言大義。我首先讓學生交流課前查閱的資料,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接著提問:“課文的中心句是什么?畫出這個中心句。”學生明確了課文的中心,再由中心句展開,讓學生朗讀課文,思考:“作者是通過哪些內容具體表達這一中心的,并找出文中精彩的詞語和句子,交流欣賞。”這一問題是本課教學的難點,也是本課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問題,這就激發了學生主動與文本對話的熱情。學生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再是一個消極的旁觀者,而必須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對話者。在充分讀好課文的基礎上,學生自然而然地就領悟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境界。最后,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寫下自己的閱讀感悟。
三、學生與教師的有效性對話
1.不要用教師的分析和繁瑣的提問代替學生的閱讀。
在對話關系中,對話雙方首先是平等的。這就要求教師實現角色的轉換,由傳授者轉換為對話者,抹去頭上那知識權威的光環。其次,在師生的對話關系中,相互關愛也是值得重視的。對學生的愛,在對話中會產生一種神奇的力量,使溝通、交流更加融洽,使整個教學活動變得更加和諧快樂,以致讓人終身難忘。
2.不能片面強調學生的個性化感悟、體驗和解讀。
在閱讀教學中,教材是憑借,是對話的資源,學生才是主體,學生的發展才是中心。然而,為了刻意突出“人文性”、“主體性”和“課改的精神”,教師該問的不問,該講的不講,該引導的不引導,片面地理解了對話的實質。要正確理解對話與引導的關系,教師依然是對話中“平等主體中的首席”,這意味著只有充分發揮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組織、點撥、引導的作用,才能促進學生的有效對話,才能構建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總之,語文閱讀課堂里,學生、老師、文本等全方位的有效性對話,使探究性的語文課堂成了一個多元的立體交叉的對話空間。在不斷生成的對話中,實現了語文教學的互動,給語文閱讀課堂注入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