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霞
【摘要】“倡導探究學習活動”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課程標準中的重要理念,實證的資料能夠使學生把地理原理與地理實際緊密結合在一起,本文以實驗探究“山前洪(沖)積扇的形成”為例,從課堂探究活動的素材選取、問題設置、過程實施、成果與評價等五個方面提出設計的原則。
【關鍵詞】實證資源 地理探究活動 設計原則 山前洪(沖)積扇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4-0137-02
地理課堂探究活動就是指通過教師的指導,在課堂上以個人或小組形式,在地理學習(含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生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實證資料利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搜集材料、分析問題、實驗論證、得出結論的過程,是一種開放性的學習活動。實證資源是指通過各種手段把實證的資料(如圖片、視頻、圖表、數據及實證性的高考試題等)引入到地理課堂,或者引導學生走進自然與社會,切身感受現實地理事物與現象的形成、發生與發展過程。很顯然,實證的資料能夠使學生把地理原理與地理實際緊密結合在一起,使探究成為“有源之水”,避免了地理探究過程與地理現實的脫節,也與新課程標準中“倡導探究學習活動”、“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的重要理念高度吻合。
接下來,筆者根據地理探究活動的一般步驟,結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3節的實驗探究“山前洪(沖)積扇的形成”來談談課堂探究活動的設計原則。該實驗通過模擬一個具體、形象的情境來呈現抽象的知識和原理,讓學生在形成直觀體驗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全面深入地理解并掌握與沖積扇有關的地理知識,從而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加深學生對地理規律及原理認識和理解。
一、探究素材的趣味性與生活性相結合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學習最大的動力。探究主題只有符合學生的興趣,學生才會積極參與,不斷探究。高中地理教材中許多內容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以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或生活見聞等實證資料為背景設置問題情境,揭示一些與地理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分析解決,以引發學生的認知需要,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在開始實驗之前,首先在課件上投影《中國國家地理》2011年第07期“我們生活在沖積扇上”中四川雅礱江邊、天山南麓、太行山(北段)沖積扇、祁連山沖積扇等地的航拍圖,展示真實的情景、美麗的畫面,絕大多數學生很感興趣,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生活中的問題與教學的結合就是學生學習的興奮點,也是學生的興趣所在。課堂探究活動適時聯系身邊的自然現象、生活見聞和社會熱點,使學生感到地理知識很有用,這樣不僅傳授了書本知識,還拓展了教學內容,同時增強了學生觀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興趣。
二、探究問題的科學性與層次性相結合
問題設計的目的是把教材中的知識點串在一起,形成一個“知識鏈”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形成一個知識網絡。這樣的問題設計引領探究活動,可以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找準思維的方向。首先,問題設計要符合科學性的原則,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基于高中生現有的知識和經驗、認知能力和思維水平,考慮學生“最近發展區”的知識。其次,問題設計不能過于籠統,要有層次性和梯度性,能有效地調動不同認知水平學生的參與度,既要達到學習目標又要提升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因此,筆者對課本設問進行改編:(1)思考物質為什么會堆積下來?(2)推測堆積物的顆粒規律?(3)觀察堆積物的形狀?(4)堆積物的分布規律能反映出實際規律嗎?為什么?(5)該實驗存在哪些不足?該如何改進?(6)推想河流的什么位置會有類似堆積物?
與原問題相比,改編后問題的設置符合“假想推測——實驗論證——不斷改進——實際應用”的一般探究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水平;同時避免了常問到的“是不是”、“對不對”等無效問題。這些設問層層遞進,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深層次的認知參與,推動了探究活動的深入。
三、探究過程的主體性與主導性相結合
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要發揮主體作用,展示主體價值,充分挖掘個性潛力;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駕馭課堂教學,堅持以人為本,增強服務功能。
課堂探究活動的組織形式一般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以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學生在探究活動發表自己的觀點,提出問題,探討問題發生的原因以及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前預先創設活動情境、設計活動問題;在課堂對學生適時點撥和引導;同時在探究活動中要善于創設各種氛圍,由學生充當探究活動的“主角”,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實驗中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方式提出以下問題:(1)為什么形成是錐形而不是扇形?(2)可推斷扇頂顆粒物較粗,扇緣顆粒物較細,但該實驗的細沙沒有顆粒物大小差異不明顯,無法反映不同顆粒沉積物的分布規律,怎么改進?(3)沖積扇是流水的堆積地貌,能否在試驗中加入水流?(4)書本傾斜的角度是多少?(5)如何模擬河谷的寬窄和彎曲程度?
改進后的實驗
實驗材料:粒徑不一的黏土、細沙、中砂等沙土混合物;塑料凹槽;家用手提噴壺;量角器。
實驗過程:①塑料凹槽統一傾斜30°;②將沙土混合物自凹槽高處向下緩緩傾倒;③用噴壺在凹槽上方灑水;④觀察在凹槽前的堆積體的外形特征。
實驗結果:①堆積體基本呈扇形;②扇頂顆粒較粗,扇緣顆粒較細。
實驗反思:①個別小組由于灑水的強度或者凹槽傾斜的角度問題,并不能很好地呈現(沖)積扇的外形特征及其沉積規律;②凹槽底部平滑,無法模擬出河谷的起伏狀況;③河流出“山口”的過渡地帶未考慮。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的改進和驗證。
所以,在課堂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既要突出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和主體性地位,又不可忽略教師的對學生學習方向目標的主導作用。
四、探究成果的共享性與拓展性相結合
在探究活動中,常常需要分組觀測和調查,探究成果也是小組成員討論、爭論以后的意見綜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反思或批判,從而建構新的認知,同時增強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1]。例如在實驗之前,6個小組中,有4個小組推測“扇頂顆粒會比較粗,扇緣顆粒會比較細”,他們認為流水的搬運能力與速度相關,速度減慢,搬運能力減弱,因此顆粒大的砂石在重力作用下首先沉積在扇頂;而另外有2個小組推測“扇頂顆粒會比較細,扇緣顆粒會比較粗”;他們考慮的是重力搬運物質,顆粒越小的重力作用越弱,應該越早沉積,顆粒越大的,重力作用越強,可以前進得更遠;因此黏土應該在扇頂,而砂石應該在扇緣;面對兩種意見完全相左的爭論,我們只能通過各自小組的實驗探究來驗證。課堂探究活動的主要環節是學生的自主展示。探究成果是小組共同努力的結晶,各小組展示自己的小組成果和疑問,實際上就是無私的共享精神的體現。
探究活動中學生要通過動腦思考、用心體驗,領悟隱藏于表象背后的本質。同時要通過遷移分析和延伸探究推出更多有價值的結論[2]。例如實驗中推出流水沉積物的分選規律和成因后,是否可以從流水沉積擴展到風力沉積、海浪沉積以及冰川沉積呢?課后給出以下三個拓展問題,延續課堂的探究。①有觀點認為,黃土高原是西北風帶來的“禮物”,是“風吹來的高原”,如果是這樣黃土高原表面物質的顆粒大小有何分布規律?②海邊的沙灘是靠岸的顆粒物更大還是靠海的顆粒物更大呢?②冰川挾帶不同大小的物質向下運動,沉積物按顆粒大小分布的規律明顯嗎?
五、探究評價的客觀性與激勵性相結合
探究的評價應重在學習過程而不是探究的結果;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而不是知識的數量;重在親身參與探究活動,獲得感悟和體驗,而不是被動接受別人的經驗[3]。因此對于學生完成的探究任務,教師要客觀公正的進行評價,同時要發現學生探究過程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現學生個人以及小組合作中的閃光點,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不同的個體,因為學生的性格和學習基礎的差異,在探究活動中的表現和任務的完成會有所不同,教師應該站在不同的角度,肯定學生的優點,不足之處進行詳細點評,幫助學生樹立自信,享受成功感,鼓勵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奮發向上,為以后的活動開展奠定基礎。
總之,課堂探究活動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在探究活動中,教師需要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實際,營造一個貼近生活的探究情境,在課堂中和課堂外引導學生以合作互助的方式解決探究話題,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探究思維。
參考文獻:
[1]李景霞,王麗虹.以高中地理為例,談課程開發中探究式活動的設計[J].教育探索,2007,(9).
[2]陳炳飛.地理教材中現有實驗的創新利用——以“洪(沖)積扇的形成”模擬實驗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4,(6).
[3]凌鋒.地理課堂探究學習活動的操作方略[J].教學與管理,2010,( 12).
課題項目:本文是2014年度福建省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課題“實證資源下地理探究與創新能力培養研究”( 課題編號:MJYKT2014-042)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