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紅
【摘要】《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已浸入人心,科學課上開展各種探究活動也成為常態。在課堂教學中,要使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真正到實處。
【關鍵詞】科教指導 互動合作 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4-0151-02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已浸入人心,科學課上開展各種探究活動也成為常態。然而,大部分的科學探究活動效率很低,僅僅停留在為活動而活動的層面!造成探究效率低下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教師缺乏對學生的科學指導以及學生之間缺乏良好的互動合作。
一、加強科學指導是促使探究高效的先決條件
在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課中,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也是通過這些探究活動培養和發展起來的。在現階段的科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們雖然都很重視探究活動的開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導活動目標模糊、指導方法單一,以至于學生的探究活動效率十分低下。
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學生“自主探究”與“教師指導”相結合。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主導作用指的是教師適時有效的指導,目前很多老師在學生探究活動時不敢指導;有的教師“隨意”指導,如不把握指導時機上,會使學生喪失了本可以自主發現的機會。
對于一些探究主題,方法和過程較復雜的探究活動,應在探究之前進行集體的指導,以便于學生少走彎路,提高成功率,對于比較簡單的探究活動不宜進行集體指導。教師在巡視時發現一些能力較弱的小組在探究時一定要掌握分寸,把握好學生的自主性,進行活動中個別指導。
在探究的諸環節中,我認為有兩個環節尤其要加強指導。
1.指導學生選擇探究問題。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利用或創設情景,借助材料,學生通過觀察現象,引發思考,會提出一系列科學探究的問題,我們要選擇有價值的科學問題進行探究,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更要培養學生選擇問題的能力。如一位教師在指導探究《比較水的多少》時,將三瓶大小、形態、盛水不同的容器置于學生實驗桌上,讓學生觀察后,教師提出“你想知道什么?”學生提出:“①我想知道哪瓶水多?哪瓶水少”“ ②水為什么有泡?”“③水里的塵渣?”…教師引導學生:“你們提出的問題都不錯,但請大家注意現有的探究材料,我們研究哪個問題比較可行呢?”通過組織討論,讓學生明白探究問題②③只需一瓶水就行了,從而引導學生從探究材料中的聯系中去選擇問題。
2.指導學生選擇探究方法
探究一個事物或一種現象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定性的、定量的,可以是直接感知的、分析比較的。要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就要指導學生采用合適的科學的探究方法,才能提高探究實效。但科學探究方法不能是教師預定的,而是學生在真實情景中自我選擇的問題,只有讓學生自主選用,才能彰顯他們自主積極地探究科學問題的能力。如學生選擇了探究“比較水的多少”這一問題后,教師讓大家“猜一猜,哪瓶水多,哪瓶水少”后,提出“你怎么去知道?”時,學生提出了①用量杯量、②用手提一提、③用秤稱、④用同樣的杯子去比……教師沒有急于表態,而要讓大家評一評:“哪些方法比較科學?”這樣,教師不僅引導學生選擇了科學的探究方法,而且讓學生明白了量的比較標準要一致,從而提高了探究的實效。
二、促進有效合作是提高探究水平的關鍵所在
雖然“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合作學習已成為一種常態,但在科學探究中,卻有很多的無效合作,其表現是少數人學習,學習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學生頻頻發言,其他人則成為“多余人”。小組匯報時,真正發言的仍是那一兩個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參與合作學習的只是少數學生,課堂變成了部分學生頻頻亮相的舞臺,多數學生則游離于學習過程之外,達不到共同發展的要求,因此也是低效或無效的小組合作學習。
怎樣才能實施有效的“合作學習”呢?
1.科學組建學習小組。組建小組時首先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所謂異質,表現為小組成員在性格、成績、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異和互補性。組間同質,即小組間盡量減小差異,使其各方面情況相當,盡量使小組之間的競爭公平、合理。其二是盡量滿足學生的個性需要。可以先把一部分個性表現鮮明的學生在自愿的基礎上分配到各組,以便潛移默化地感染影響其他學生,其余的學生按自己的意愿自由組合,使各組學生相互間由于存在信賴感而暢所欲言。
2.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主要包括:(1)學會傾聽。要求學生在傾聽同學發言時,目光緊盯說話人,不隨便插嘴打斷,努力聽懂別人的發言,邊聽邊思考發言是否合理完整準確,如有疑問或補充,待其發言完畢后,請求發言。(2)學會發言。要學會獨立思考并圍繞中心話題發言,看法要有理有據,語言要清晰,對別人提出的質疑,要耐心解釋。對發言中的失誤要明確承認,辯駁別人提出的意見,說話要委婉,不嘲諷攻擊。(3)學會幫助。學習確有困難,主動向別人請教,詢問要虛心,受助后要致謝,幫助他人要熱情耐心,要善于啟發他人思考,指點門路。
3.強調合作學習的紀律。要服從主持人安排,活動中不講與學習無關的話,不做無關的事,發言聲音要盡量低,發言要有秩序,不爭搶發言機會。
4.合理分工,明確職責。避免少數優等生主宰整個小組甚至全班的學習的情況,組織合作學習時,首先要確定每個成員的分工:如“主持人”、“記錄員”、“材料員”、“匯報員”等。主持人負責組織、管理工作,記錄員負責合作過程的記錄工作,材料員負責學習資料的收集工作,匯報員負責寫學習報告,代表小組進行學習成果匯報。并采取輪換制,可以定時間輪換,也可以根據學習任務的不同不定期地輪換。
5.加強學習能力的培養。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有些問題是學生不善于合作,不知怎樣合作造成的,因此,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1)學會搜集資料。要讓學生學會用選擇工具,選取途徑,搜集資料等技能。(2)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語言表達是人際交往和互動的基礎,合作學習需要成員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對方的觀點,在此基礎上才能合作探究問題。教師要有意識地提供機會讓學生多表達自己的觀點,發現問題及時予以指點。(3)學會討論問題。每個成員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之處,這就需要討論,攻克難點,形成解決方案。教師要在關鍵之處予以指導,讓學生逐漸學會討論問題的步驟和方法。
誠然,除此之外,教師還須在備課上下功夫,在課堂常規上抓落實,并對整個探究活動進行客觀、中肯的評價,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探究活動的效率,使探究真正地高效起來;也才能使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