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賢英
【摘要】人教版每一單元的“日積月累”本是學生汲取中華優秀文化、豐富語言積累的欄目,但我們教學卻是以簡單的“讀抄背默”草草了事,本文從“主題要緊扣”,“拓展需講究”,“運用得落實”這幾個方面闡述,巧妙運用教材,真正實現語言的軟積累,讓學生真正學語文、用語文。
【關鍵詞】日積月累 主題緊扣 拓展講究 運用落實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4-0162-02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此為蘇軾關于讀書作文的名言,其“博觀”“厚積”便說明了“積累”的重要性。“積累”是打開語文這扇智慧大門的金鑰匙,是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的必經之路。人教版每個單元的語文園地安排的新板塊——“日積月累”便是一塊汲取語文“養料”的肥沃土地。但我們教學時采用的不外乎是簡單的“讀抄背默”四個環節罷了,孩子們也只是機械單調的被動接受,更談不上體悟和實踐了。
鑒于此,筆者對“日積月累”這一板塊進行了認真解讀和重新定位,讓靜止的日積月累,通過動態的課堂教學,發揮其更大的作用。
一、依一根線,串一條銀鏈——主題要緊扣
“日積月累”所呈現的內容主要為名言警句、經典詩句、成語、歇后語等,這些語文資源在單元中是特別存在的。它既是一個能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獨立的整體,又是緊扣單元主題而選編的,與本組課文相照應,因此,我們在教學“日積月累”時,要充分認識編者意圖,明確其在單元的位置,做到與單元緊密聯系,巧妙滲透。
1.“日積月累”與單元的聯系,使知識成整體
以專題組織內容的每組教材是一個互為聯系的整體,其中“日積月累”往往又是單元主題的延伸。如《浪淘沙》是人教版第十冊第一單元“祖國風光”專題的拓展;《囚歌》是人教版第十二冊第三單元“深深的懷念”專題的拓展……針對這種詩歌類呈現的“日積月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三步走”的教學方法:第一步,起(承接學法);第二步,轉(提出要求);第三步,合(談談收獲)。例如《囚歌》的教學,先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的學習重點和讀寫訓練點是:理解語言文字所表達的主要內容;體悟作者的真情實感。梳理學法后,提出學習這首詩歌的要求:感情朗讀詩歌,了解這首詩的主要意思和葉挺將軍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最后引導學生談談讀了《囚歌》及本單元有關革命先輩故事的感受,從而在追憶革命先輩的感人事跡同時,增強愛國意識。
2.“日積月累”與文本的滲透,使知識巧融合
“日積月累”的有些內容,與課文內容緊密相聯,所以我們應找到“日積月累”與文本間的融合點,將它們巧妙滲透。例如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五句人生哲理格言,就可以進行整合教學。教學《兩小兒辯日》,引導學生可用“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幫孔子解圍;學習《桃花心木》后,出示“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用文中相關語句來說說對“必培其根,必養其心”的理解;《手指》中五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正是對《墨子》“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的最好詮釋。如此滲透與回環理解感悟,致用又致學,何樂而不為?
二、挖一口井,引一泓清泉——拓展需講究
“日積月累”所安排的內容只呈現某一層面上的部分知識,當教者意識到這種“拋磚引玉”的作用時,就能透過這一口井引出一泓清泉,給孩子們無限廣闊的拓展空間,讓小積累實現大積淀。
1.原文推薦,讓積累有深度
名詩佳作的節選,是“日積月累”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在教學時應巧妙地利用教材這一例子,把原文推薦給學生,由點及面,使學生的知識積累有一定深度。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一組“日積月累”中的《浪淘沙》,其實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創作的組詩《浪淘沙九首》中的一首,也是流行最廣的一首。在教學中,筆者不僅出示另外八首,讓孩子們初步感受詩人透過詩傳達游子情懷、描繪錢塘江潮之魅力、揭示勞作與享受的不平,還鼓勵孩子們背誦其中如“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等名句。
2.類似文推薦,讓積累有廣度
由此及彼,把類似文推薦給學生,這樣邊閱讀邊比較,積累就變得有一定廣度,實現了語言儲備的系統化。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組的“日積月累”是胡令能的《小兒垂釣》,學習了這首詩后,推薦學生誦讀白居易的《池上》、袁枚的《所見》、高鼎的《村居》、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通過自主朗讀感悟,老師點撥引導,孩子們讀出了兒童生活情趣是騎牛捕蟬,是放紙鳶,是捉捉蝴蝶,是偷采蓮……學生與詩人產生了共鳴,不僅喚醒了對童年生活那種童真童趣的回憶,還透過新舊知識鏈接,使積累更立體更生動了。
三、播一畦苗,獲一方新綠——運用得落實
“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應該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課程標準》的這些理念無不在告訴我們語文教師讓學生“運用語文”的重要性,那么,日積月累中的語言資源如何靈活運用,讓它變成積極語言,促使積累與運用并駕齊驅呢?
1.在生活語境中喚醒
現實生活是學生閱讀積累的源泉,生活是最生動而真實的教科書,我們在教學“日積月累”時,就應結合生活實際,創設生活情境,讓語文學習回歸生活。教學人教版第十冊第七單元“日積月累”,筆者是這樣處理的:在熟讀悟意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回憶并討論老師從上課走進教室后的一系列情景并用本課所學的詞語進行描述。學生在可觸可感的生活情境下表達的沖動被激發了,同時積累的詞語也有效地“運動”起來。片刻,一小組代表發言道:鈴聲響起,翁老師(滿面春風)地走進教室,在一段(娓娓動聽)的新課講授后,老師請大家再列舉描寫人物動作、神態等詞語時,王鵬同學竟像炒豆子似的說出了十幾個,全班同學看到(巧舌如簧)的他,有的(目瞪口呆),有的(低聲細語),無不佩服得五體投地。
2.在習作實踐中內化
“日積月累”教學的最終目的應指導學生將積累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活用于實踐中,所以在習作教學指導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用上所積累的詞句,讓習作錦上添花。在《有趣的嗑瓜子比賽》作文講評課中,筆者把學過的歇后語出現在孩子們面前,鼓勵他們試著修改自己的作文,看在哪些環節可用上歇后語。結果,學生的自批自改是很令人欣喜的。如一生這樣修改:老師一說這節課來玩個游戲,大家都拍起了手,覺得(上鞋不用錐子——真好),在游戲規則說明后,各選手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啊!你瞧,原本沒在狀態的張華看到自己還沒嗑幾顆時,有些(孫悟空大鬧天宮——慌了神),但立馬又改變戰術,雙手并用,不一會兒,張華扭轉戰局,竟然(砌墻的石頭——后來居上),取得了第一組的冠軍……所謂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手過一遍,只有通過練習,學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總之,我們教者要巧妙地運用教材,把“日積月累”教得“不簡單”,把學生帶進祖國語言這片美麗而神奇的樂園,實現語言的軟積累,讓學生能真正學語文、用語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陳秀麗 .樂巧妙三招解日積月累教學之困——“日積月累”教學例談[J]. 考試周刊,2016.02.
[2]徐敏霞 .關于小學語文“日積月累”教學有效性的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