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農村幼兒教育發展需求和安陽師范學院農村幼兒園卓越教師培養模式探索實踐,對照卓越幼兒園教師培養目標,試圖從人才培養方案、教師隊伍、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實踐環節等六個方面進行思考與分析。
【關鍵詞】農村幼兒園卓越教師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4-0204-02
“卓越計劃”的核心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型專門人才,該計劃要求實施學科專業理論修養與教師專業技能培養相疊加、校內培養與校外實踐相嵌入的“三疊加嵌入培養模式”。為貫徹落實《河南省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本文擬就中部貧困地區農村幼兒園卓越教師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梳理與思考,希望對農村幼兒園卓越教師培養體系構建以及人才培養目標實現有所助益。
一、中部貧困地區農村幼兒教師隊伍建設現狀分析
隨著中部貧困地區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經濟條件的相對改善,人們對農村學前教育越來越重視,可中部貧困地區農村幼兒教師隊伍建設狀況卻令人堪憂。
1.貧困地區農村幼兒教師生存發展環境不佳。河南尚處于不發達地區,貧困地區農村經濟更加不盡人意,幼兒教師工資偏低、無社會保障、工作負擔重、缺乏職業安全感、社會認同程度偏低,教育教學任務量大,保教不分,超負荷的工作與工資福利待遇形成了明顯的差距,要想留住人才更是難上加難,更不要再談專業發展的成就感與奉獻精神了。
2.貧困地區農村幼兒教師崗位勝任能力不強。通過訪談和調研,有一大部分農村幼兒教師不具備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也沒有能力將所學的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教學時照本宣科情況嚴重,甚至思想認識上只想做好“高級保姆”現象嚴重,不會不懂教學設計。
3.貧困地區農村幼兒教師專業成長內驅力不足。廣大農村幼兒教師還普遍對教師職業缺乏正確而全面的認識。對于幼兒教師的工作職責、專業素養都不重視,對自身專業成長缺乏清醒而理性的認識,專業成長動機不足,內驅力不足,工作中具體表現在缺乏教學自主意識、反思意識、創新意識,教育教學能力和教研能力都嚴重缺乏。
二、地方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針對性不強。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需求,地方師范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應該是將來在基層各個領域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型人才。學前教育專業的“訂單式培養”是為中部貧困地區輸送高素質的農村幼兒園卓越教師,根據這一培養目標,我們原有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定位顯然是模糊的、針對性不強。
2.職業信仰和專業精神課程內容嚴重缺失。馬克思認為,“我們在選擇職業時所應遵循的主要方針是人類的幸福和自我完善”。也就是說,具有教育信仰的教師選擇教育作為自己的職業是與個人的幸福感、自我完善緊密聯系的。
而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關乎職業信仰、專業精神等內容課程少之又少,這樣我們再談“下得去”就是紙上談兵了?,F今在教育界,尤其是貧困地區的農村,越來越多的教師耐不住寂寞,盲目攀比高收入高消費,并因此無心教學,導致教育質量明顯滑坡,更無從談起奉獻了。
3.教學方法老套、教學組織形式單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大力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教師主要采用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還比比皆是,忽視了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情趣,教學方法老套、教學組織形式單一,尤其是忽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三、農村幼兒園卓越教師職前培養的具體改革措施
本文試圖從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搭建、教學方法改革、教學評價多樣化、強化實踐環節等方面進行“123456”人才培養模式全方位改革與實踐。
1.一個方案
適應農村需求,制定卓越教師培養方案。針對農村幼兒教育發展需求,制定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的培養目標,為農村幼兒園卓越教師量身定制人才培養方案。著力打造專業化與通才化并舉,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協調發展,適應農村幼兒教育發展的新型師資。
2.兩支隊伍
突出卓越導向,建立校內、校外導師隊伍。實行“導師制”,建立理論和實踐相融合的校內、外教師指導制度,建立教師教育師資隊伍共同體,強調“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強化師范生職業技能和保教能力的培養。
3.三大模塊
引進當地資源,構建“通識·專業·實踐”課程體系。在課程設計上,充分考慮農村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能力狀況;在活動指導上,考慮到農村幼兒教育的現有條件和設施基礎;在幼兒園、社會和家庭問題的處理上,重點探索“留守兒童”教育、家園合作;在教材設計和內容選擇上,突出農村特點,積極建設鄉土課程。
通識教育模塊:突出人文素養、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的培養,增加農村文化、地理風俗等方面內容,開設有助于提高教師工作勝任力的系列課程或專題講座。
專業教育模塊:構建含有健康、社會、科學、語言、藝術等五大領域知識的專業核心課程群,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情感與專業倫理。
實踐教育模塊:整合課內課外資源,構建校內校外教師教育實踐平臺,建立課內實踐、課外實訓和專業實踐“三三制”的實踐課程教學體系。
4.四種方法
強化實踐特色,深化“項目、問題、案例、情境”教學方法的改革。強調“做中學、做中教、做中研”,推進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方法變革,突出以師范生培養為中心,改變傳統的以理論講授為主的模式,采用項目、案例、問題、情境等能力本位的教學方法。
5.五維評價
注重社會評價,構建多元化人才質量評價體系。注重評價多元化,并將評價重點轉到過程與結果并重。注重評價主體多元化,引入學校評價、社會評價;評價注重培養過程,引入基礎評價、差異評價,多方面、多角度、多主體對人才培養質量進行評價。具體方式包括:自我評價、校內導師評價、校外導師評價、用人單位評價、政府管理部門評價等多種方式。
6.六項能力
突出能力本位,實現綜合實踐能力的全面提升。針對中部貧困地區農村幼兒教育發展需求,對卓越教師培養模式進行積極探索與實踐,注重理論與實踐、應用與創新齊頭并進的培養過程,通過以上各種教育教學改革措施,著力打造具有信念力、保教力、反思力、適應力、學習力、創新力“六力型”的農村卓越幼兒園教師。
參考文獻:
[1]程昆.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與對策研究——以河南省農村幼兒教師為例[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6).
[2]畢景剛,韓穎.“卓越教師”計劃的背景、內涵及實施策略[J].教育探索,2013,(12).
[3]王杰.貧困地區農村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現狀、問題及對策——以甘肅農村幼兒教師為例[J].學前教育研究,2009,(1).
[4]崔培英.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的新途徑——以河南省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3,(4).
[5]朱揚壽.農村幼兒教師隊伍現狀及其發展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07,(12).
[6]陳姝娟,李暉.農村幼兒教師的培訓需求及提升策略[J].教育評論,2013,(6).
本文為河南省2015年度教育科學規劃重大招標課題《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15-JKGHZDZB-1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劉曉玲(1975-),女,河南長垣人,碩士研究生,安陽師范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教師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