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是體育教育功能和價值觀的指向。“體育思維教學”是有效途徑,它基礎理論包括運動技能控制、腦科學、建構主義等;它是將思維教育融合進整個體育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以學生思維為主線,通過分析與設計、導入與過渡、體驗與探索、互動與監控、評價與拓展等教學環節,使學生思維潛能得到最大發揮,促進技戰術形成。
【關鍵詞】體育教育 思維教學 思維訓練 理論基礎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4-0230-02
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2011年12月教育部從新修訂了體育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上增加了“學生學會鍛煉,發展體育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2014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于素梅老師提出,體育課堂要培養學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道德等體育核心素養。體育教育的功能和價值觀被明確指向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全面健康和綜合素養的發展。如何在體育課堂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核心素養?“體育思維教學”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思維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1],思維作為一種高級的認識活動,在體育課堂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對發展學生體育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培養核心素養具有特別的意義。
一、“體育思維教學”的內涵
1.思維教學
我國學者郅庭瑾、林崇德等的研究成果證明思維可以通過專門訓練培養的。認為思維教學就是將知識學習轉為實踐能力,使學生學會思考及運用知識,甚至作為行動的指引。思維教學因素由教師、學生、教學目標與環境等因素構成,思維教學目的就是通過將思維融合在具體的學科教學中進行訓練,從而發展學生“學科學習”思維能力,特別是學生創新能力和精神的培養。在思維教學過程中,教師比較注重激發學生思維動機,使學生積極主動建構知識并運用知識,對學生的思維器官、思維技能、思維品質和思維心理等進行培養和訓練,使學生思維潛能最大發揮。
基于思維教學的前期研究,筆者界定思維教學內涵為:在各學科教學中,將思維教育融合進學科整個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教師通過教學策略,激發學生思維動機,使學生積極主動建構知識并運用知識, 通過對學生的思維器官、思維技能、思維品質和思維心理等培養和訓練,使學生思維潛能得到最大發揮,提升學科思維能力的過程。
2.“體育思維教學”
體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不僅是認識活動,還是實踐活動,人類要完成體育活動的任務,除了展現出優秀的心理特征,還要具備良好的生理特征。從體育教學結構上分析,它涉及面廣泛,是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是知識、理論與技能的緊密結合過程。學生掌握技能的基本階段包括感知、理解、鞏固與運用階段。它不僅是發展學生體力、增強體質、形成知識動作技能,還要形成良好的健康行為和體育道德。
體育教學最為突出的特點,是身體活動與思維活動結合過程,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思維,再到實踐,循環往復,逐漸提高,形成技能,包括人體機能變化規律,動作技能形成規律與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等認知心理過程。另外,健康行為和體育道德的形成,是知識、技能、態度、情感、價值觀等思維認知、理解和行動的變化過程。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將“體育思維教學”的內涵界定為:在體育教學中,將思維教育融合進整個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并以學生思維為主線進行教學,通過各種教學策略,激發學生思維動機,使學生積極主動建構知識技能并運用,通過對學生的思維器官、思維技能、思維品質和思維心理等培養和訓練,使學生思維潛能得到最大發揮,促進學生技戰術形成和發展學生體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良好健康行為和體育道德,并轉而指引行動的過程。
二、“體育思維教學”的實質
其實質就是以學生思維為主線進行體育教學,發展學生思維,達成技戰術目標。
第一、在體育教學中,運動技能的形成過程離不開思維,離不開大腦對運動技能的分析和綜合,在分析與綜合的基礎上,動作表象才能轉化為動作概念,學生才能掌握動作要領和規則[4]。掌握知識技能不僅要通過感覺、知覺、表象和記憶,還要通過積極思維。體育教學就是直觀形象思維與抽象邏輯思維相結合過程,要遵循認知心理學規律,動作技能形成就是從直觀到抽象,再到實踐,循環往復,逐漸提高。對于教師,體育教學不僅要知識與技能的訓練,還要在技戰術教學過程中,適當地運用思維過程理論,引導學生開拓思維進行技戰術學習。
第二、師生思維活動就是體育課堂的核心活動,引導學生對動作或問題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等思維活動,以思維為主線展開教學,讓學生從動作表象形成動作概念,通過反復實踐形成技能,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外,體育活動是身體各部位協調的活動,對開發學生的大腦,發展學生體育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比如,在體育教學中,增加左側身體活動,能有效促進右半腦發展,對發展學生創新思維有積極作用。
三、“體育思維教學”的現實依據和基礎理論
1.現實依據
(1)基礎教育改革和體育課程改革的需要
2011年12月教育部從新修訂了體育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上增加了“學生學會鍛煉,發展體育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2014年,教育部印發《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點》的通知提出,研究構建大中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核心素養”引起國人的重視,并逐漸加入到教育目標與評價中。顯然,社會在呼喚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綜合性人才。為了響應教育部號召,2014年12月,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于素梅老師提出體育課堂要培養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道德等體育核心素養。體育教育的功能和價值觀被明確指向為學生能力的培養、全面健康和綜合素質的發展,這是時代的呼喚。
(2)學生體育“思維缺陷”現狀
傳統的體育課堂,其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考核標準等仍然以體能技能為主,忽視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實踐能力等培養,學生思維僵化、呆板、從眾;教學組織方式和方法單一,忽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合作交流等,學生的合作意識淡薄,學生思維被動、懶散、狹隘,體育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不佳。2016年,筆者對廣州、上海、南京城區調查發現[5],在高中體育教學活動中,學生思維比較活躍,但他們思維意識薄弱,思維概括邏輯推理能力不強,不夠全面,思維缺乏批判性精神,學習缺乏主動性、自我判斷評價、創新思維等“思維缺陷”問題比較突出。
2.理論基礎
(1)運動技能控制論
運動技能控制論認為運動技能的形成是個體以一定的生理與心理機能為前提條件,通過運動學習而形成的[6],其實就是一系列連續信息加工過程。運動技能的形成,是感知系統對直觀感覺材料記憶、分析、綜合,提取刺激特征加以組合,通過中樞處理器進行處理,決定決策和執行,輸出經編碼的物理刺激。短時記憶系統對輸入的有限信息進行精細加工,通過反應系統的輸出動作,即是直覺思維(操作性思維)。長時記憶系統將物理刺激與系統中的信息專項知識和經驗進行比較與模式匹配,一部分信息被激活,這部分被稱為主動記憶的信息送入短時記憶系統。[7]隨著反復比較與實踐,動作(戰術)感知覺的逐漸增強,提高動作(戰術)實踐操作能力。
(2)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體育課堂是實踐性的課堂,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構建動作學習思路,分析技戰術結構與安排學習方法,完成動作練習。特別是圍繞動作表象、概念構建學習內容,通過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逐漸建立良好的感知覺,形成運動技能。教師是學生主動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要及時的給以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3)腦科學理論
美國著名科學家斯佩里等學者發現大腦兩半球對身體的運動和感覺是“交叉控制”的,即大腦左半球管理右側肢體的運動和感覺,大腦右半球管理左側肢體的運動和感覺型。[8]而體育教學的活動性和練習性,為開發學生的腦功能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更是直觀形象思維與抽象邏輯思維相結合過程,對大腦中的感性和理性材料進行加工,平衡了人腦左右半球的發展。我國學者舒能貴證明了全腦型體育教學訓練法,對開發學生的運動潛能、思維能力和創造力潛能,起到了較明顯的促進作用[9]。
(4)思維心理學理論
林崇德教授[1]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師生活動的核心是思維活動,提出“思維教學”的理論基礎:聚焦思維結構的智力理論。思維的構成要素及其影響因素直接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思想和方法,正確認識思維的結構,是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基礎。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分析學生思維結構,積極引導學生思考,明確思維目的,分析技戰術結構,豐富思維材料,幫助學生選擇正確的練習內容和適當的訓練方法,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評價、監控和調節,培養學生思維品質,利用非智力因素,為體育學習激活動力、定型和補償。
四、“體育思維教學”的教學過程
根據體育教學原則及體育思維教學的基礎理論,“體育思維教學”的教學程序包括五個的基本環節,分別是分析與設計、導入與過渡、體驗與探索、互動與監控、評價與拓展,如圖1。
分析與設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身體素質、教師理論和實踐水平、體育教材是體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體育教學目標達到的基礎。從分析學情入手,確定學生認知能力的起點,根據學生心理需求對體育教材分析,對教學目標、方法和步驟及組織形式、教學情景和教學評價進行設計。例如,在乒乓球反手推動教學中,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思維導圖、人體實驗和以類比法貫穿體育教學等。
導入與過渡:利用創設情境、游戲設置,影像欣賞及圖片展示等方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思維,建立動作表象。將教學內容以問題形式呈現于課堂,以激發學習欲望,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回憶、想象與聯想技戰術,挖掘技戰術感知覺等思維材料,對知識技能學習進行構建。以情境或問題為線索,沿著“內容問題化、問題思維化、思維活動化”思路開展體育教學活動。
體驗與探索:感性思維對動作技能形成起重要作用,外部、本體和內部感受器提供的感覺信息,是建立動作結構圖的基礎。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直覺)或講解,對圖式或言語進行信息加工組織后,力求使學生形成生動的形象和清晰的表象,建立正確的理性模型(概念),啟動動作程序。積極引導學生體驗動作軌跡、時空、速度、頻率、力量、節奏等要素,從身體意識、空間、運動特點和關聯要素體會正確動作的感知覺(例如用表象法進行動作練習),通過動作速度、節奏、力量等,使動作具有生物化學的合理性。正確的信息促進動作模型建立,反而錯誤的信息干擾動作形成,在技戰術學習過程中,學生要想清楚再練習,避免隨意練習。
反饋與調控:經過動作初步建模后,動作速度、幅度、準確性、協調性都有改進,但動作技能還不夠穩定。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對動作或問題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了解分解動作與完整動作之間、動作要素之間的聯系,邊想邊練,做到看、練、想結合,直觀與思維結合,注重技術細節的掌握。學生對動作(問題)做出判斷、歸納與演繹、抽象與概括等思維活動后,積極調整動作和練習方法,循環往復實踐,使運動器官和內臟器官配合更協調,提高身體訓練水平和機體工作能力。
互動與監控: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之間合作互動學習,不僅能使學生發現問題、探析問題,改進動作,還可以產生情感、形成態度、養成健康行為習慣,培養良好體育道德。通過小組合作,確定學生角色與任務,建立生生之間情感互動和監督的基礎,通過行為互動表現,使思維互動擦出花火。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和探究體育活動,形成互動與監控的學習環境。
評價與拓展:在學生控制動作過程中,及時地糾正錯誤動作等評價,使學生明確地選擇和記憶所需動作形式。并引導他們學會評價、反饋學習策略與方法、學會交流與探索,培養他們思維深刻性與和批判性,鼓勵他們調整或創造,并通過課后跟蹤與評估。例如學生可以通過思維導圖方法將動作要領、練習方法、犯錯動作等思維產品展現出來,并對學生動作和思維產品進行激勵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五、結語
綜上所述,“體育思維教學”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是體育課程改革的需要和時代的呼喚,有其教學定位及理論基礎。體育教育工作者應認識到思維是體育課堂的核心活動,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環境、內容和方法,以思維為主線開展體育活動,來促進學生技戰術形成,發展學生思維,培養體育核心素養,為我國創新型社會培養創新人才。傳統體育教學在我國根深蒂固,同時我國對課堂思維教學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有限,針對體育學科思維研究極為稀少,加上筆者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有限,對“體育思維教學”只做粗淺研究,期望同行深化研究!
參考文獻:
[1]林崇德,胡衛平.思維型課堂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29-35.
[2]林崇德.學習與發展——中小學生心理能力發展與培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0:169- 175.
[3]葉延武.思維課堂:意蘊與實踐[J].教育與研究,2012(7):139.
[4]馬啟偉.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17,107.
[5]蘇水生,王潤平,林建強.高中學生體育思維能力現狀及思維教學[J].亞太教育,2016,12:43.
[6]丘卓英.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8-199.
[7]孔令峰.運動進攻情景中我國高校籃球運動員直覺思維準確性的實驗研究[D].蘇州大學,2007.11:17.
[8]托馬斯·R·布萊克斯利(美),傅世俠譯.右腦與創造[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9]舒能貴,段堅,徐國根,陶炬,徐本力.全腦型體育教學訓練法的實驗研究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J]. 2005,5:274.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規劃課題(2012YQJK080)
作者簡介:蘇水生(1983-),男,廣東茂名人,漢族,碩士研究生,中學體育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