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芳
摘 要:在近代哲學史上,關于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研究繁多,其中,古典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由于自身理論的局限性,難以全面地解釋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而馬克思主義則不同。馬克思主義認為,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屬于辯證統一的關系,客觀規律能夠制約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能夠很好地認識客觀規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一切條件去建立和諧社會,促進人全面而又自由的發展。
關鍵詞:客觀規律性;主觀能動性;自由;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6-018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6.116
唯物歷史觀認為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屬于物質精神的內容,物質第一,精神第二。物質決定精神,這也是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之間的基本原則。物質和精神屬于辯證統一的關系,人的活動受到客觀世界的制約,而人又可以通過實踐活動去認識客觀規律,繼而改造世界。
一、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發揮受到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
客觀規律性對于主觀能動性的影響在于,二者之間的利用和認知是可變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這種作用表現方式也各不相同。客觀規律相對于主觀能動性而言,根本上取決于生產力發展水平,生產力發展主要表現為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和產品經濟三種類型。恩格斯提出:“人類的社會行動規律,一直以來都是和統治著人們的自然規律一樣相同的對立的規律,很早之前這種規律便被人們熟用,所以受到他們的統治。人類社會生活一直以來都是外界強加于他們的,并且和他們是相對立的,但是現在則不同,他們將可以自由行動了,并且將被強加的受制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了。”
二、客觀規律性對主觀能動性的影響
首先,客觀規律制約主觀能動性的基礎和范圍。人類發展主觀能動性必須構建在客觀規律的前提下,某種意義上來說,客觀規律能夠制約主觀能動性的發展,所以,利用人的主觀能動性便能夠充分認識客觀規律,從而使用它,但是不可以違背客觀規律,人不能改變事物本身的發展方向。客觀規律和條件將會對主觀能動性起到限制作用,同時還是主觀能動性的基礎。
其次,客觀規律制約實踐中主體的活動和目標。人在確立目標的時候需要充分考慮時間對象的可行性和自身規律性以及實現的可能性,這也是客觀規律對于人的主觀能動性制約的一種體現。同時人的實踐活動也受到客觀規律的制約,只有當主體目標確定,同時滿足客觀規律時才能夠達到預期目標。
三、主觀能動性對客觀規律的認識
人不可以隨意違背客觀規律,人能夠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滿足自身需要,通過主觀能動性達到自身的目的,人可以認識利用資源以及控制自然規律去改變自然界,同時利用客觀規律去改變社會。人們可以通過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來確定實踐的目的和手段利用自然規律,得以實現自己預期的目的,因為是利用自己所具備的物質手段實現改造工作,所以利用的也不只局限于改造對象的客觀規律,更是屬于改造物質手段的客觀規律以及手段和對象相互作用的客觀規律。假如改造的對象和所用來改造對象的物質手段存在某種關聯,換句話來說,即改造對象過程中,其他與之相關聯的多種物質并發的規律也同時存在作用。
人的主觀能動性能夠明確自身活動的手段和目的,從而成為人的創造活動,讓人們得以利用客觀規律創造生活。其目的在于創造的意識表現,手段則是滿足目的運動的條件。利用手段實現目的時,個人主體可以利用某種條件實現某種可能性,當然,也能夠改變物質運動條件使其不能實現。上述兩種截然相反的行為恰好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假如沒有這種意識的參與,那么所有的活動只能是自發進行和選擇,缺乏效用和效果,不能實現預期目標。在實踐的過程中,人的主觀能動性通常會發生不同的結果,一種在于對客觀規律的認識,使得手段和目的滿足規律,實現預期效果,該結果說明了人具有行動自由和選擇權;另一種則是錯誤認識客觀規律,不能實現預期效果,該結果說明了人盡管具有自由和選擇權,但是在實際行動過程中,依然需要受到客觀規律的限制,并不是完全的自由。
四、客觀規律性是主觀能動性實現必然向自由的轉化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發揮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或者正確認識客觀規律并予以利用實現自身目的,進而達到必然向自由的轉化,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世界的改造。人的自由大都存在于改造的世界的實踐活動當中,人類只有實現自我改造世界,那么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獲得自由,從而實現自己的“自由王國”。
但是必然則是自由的限制和前提,要求自由以必然為本,前提是人們認識到客觀的規律,當人們沒有認識客觀規律的時候,便成為一種盲目的力量支配人們的生活,這種不自由不僅是因為不能認識它,而且是因為還不能夠利用它為自己服務。人們對客觀必然性理解得越透徹,對于問題的判斷自由度就會越大。所以,要求自由以規律客觀必然性作為前提,通過支配與利用必然性,實現自由的轉化。
自然轉化到自由,將是一種質的飛躍,而這種飛躍的動力與基礎恰好是自覺能動性的前提。進行實踐時,要求人得以正確認識客觀規律,利用這種規律創造良好的自由條件。人在必然中獲取自由,將和人類的思維能力、社會科技進步以及社會生產力發展等息息相關,所以,自由通過必然性的認識支配人類,同時也是歷史發展產物。人類不斷獲取經驗,有所收獲和創造,即是必然向自由轉化的反復認識和實踐的過程。
綜上所述,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表征關系,自始至終都是一個熱門話題,不同時代背景下將其賦予的含義也各不相同,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應當認識到真理都是具有相對性的,人們對于客觀規律的認識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發展的,人的主觀能動性越來越大。只有在人們充分把握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才能夠把握主觀能動性,進而取得全面自由的發展,社會也會更加和諧和進步。
參考文獻:
[1] 劉玉仙,叢大川.“實踐唯物主義”還是“實踐主觀能動主義”——解析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一條[J].理論探討,2012(2).
[2] 高其文.遵循客觀規律性與發揮主觀能動性——兼談社會規
律與歷史主體的關系[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
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