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彩英
(江蘇省常州市新橋高級中學)
名師工作室作為一個由同一學科或專業背景的若干名優秀教師組成,集教研、科研、培訓于一體的旨在培養更高層次的教學骨干和新名師的教學研訓組織,是一種教師專業成長的“同儕團體”。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省市相繼成立了各種名師工作室。以江蘇省常州市為例,2005年常州市成立了首批常州市名師工作室,三年后首批名教師工作室順利完成各項研究實踐任務。2009年1月常州市第二批名教師工作室掛牌運行。2011年7月常州下轄市金壇市也成立了22個名教師工作室。2012年第二批名師工作室順利完成各項工作,2015年第三批65個常州市名師工作室完成考評工作。2016年第四批名師工作室開始運作。此外,下轄的武進、金壇、新北、鐘樓等各區都設置了類似的名師工作室。
名師工作室如何更好地促進同儕教師的專業發展也日益引起關注。課堂是每一位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舞臺,也是名師工作室常規活動的主陣地。本文從日常的課堂教學切入,探討如何在名師工作室運行中更有效地推動同儕教師的專業成長。本文主張工作室可以從四個維度開展深入的課堂實踐活動,使課例研究進一步優化,從而促進同儕教師的專業發展。
維度一:在磨課中開展精細課例研究
磨課指多次打磨同一課的課堂教學,包括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形式上可以是1人多次磨課,也可以是多人多次磨課。比如,“常州市高中英語課例研究沈君名教師工作室”開展的英語課例研究,以某一課為抓手開展課堂教學研究,可以多人同題異構,然后由工作室成員觀課—議課研討打磨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再結合自我的課堂教學反思,各自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如此,經過多次的磨課,使課堂教學實踐進一步精細化,不僅有利于教師對某一課的深度理解,也有利于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
維度二:在觀課中開展比較課例研究
觀課既是同儕教師相互學習、指導的重要方式,也是促進同儕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途徑。
觀課前,每一位觀課教師要先學習一下與研究課主題相關的知識,比如“初高中銜接教學”主題開設的研究課“辛亥革命”,需要先自主學習、思考“初高中銜接”教育問題,還要預先熟悉研究課的具體課題《辛亥革命》初中、高中教材內容,初、高中課程標準教學要求,自己先預設一下上課的教學方案,再去聽其他老師的課,然后對比分析其他老師上課和自己有什么不同。如有差距,要找出產生差距的原因,同時也試著分析自己的優勢,發現自己的閃光點。
這樣以研究課為契機,觀課過程就變成了一種比較研究。不但能進一步優化課例,而且在與同儕教師的比較中實現了教師的自我評價,找到自己專業發展提升的方向。
維度三:在議課中開展診斷課例研究
在議課交流的過程中,不管是研究課的開設者還是觀察者,結合研究課主題,按照研究的維度規范地議課,分享自己對于教學目標的制定和達成、教學內容的組織處理、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學方法的運用等方面的理解。
觀課者不僅要對所觀的課作深入細致及實事求是的分析,還要跳出該課思考研究主題,更要準確說出觀課中發現的亮點,還應根據執教者和學生特點,提出有助于執教者提高教學水平的個性化建議。
如此這般,議課才是診斷研究,不僅對于研究課的開設者還是觀課者,都能加深對課例的認識,議課才能成為促進其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維度四:在反思中開展深度課例研究
反思是指教師在先進的教育理論指導下,借助行動研究,不斷地對自己的教育實踐進行自我評價,積極探索與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努力提升教育實踐的合理性,使自己逐漸成長為專家型教師的過程。教師的自我反思是教學創新的動力,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基本途徑之一。
研究課的開設能讓執教者更加感性地認識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優、劣,讓觀課者更理性地思考相關的教學問題,感受差距,比較優劣,尋找改善的策略、措施。
尤其在議課后教師撰寫“觀課心得”和“教學后記”就是反思教學的有效方法。對觀課或上課的研究主題或是教學現象及教學事件進行反思。經由反思的上課者、觀課者對研究主題感受更深刻,反思就是不斷地分析、比較,是在同自己已有的教學思想、教育理念進行比照,對自己的教學效果、教學行為、專業素養的審視,是探索自我專業發展的一種有益嘗試。比如:常州市高中歷史教研一體許春鳳名教師工作室成員撰寫“觀課心得”和“教學后記”,部分教師認真思考、勤于總結,已獲得可喜的成果,并進一步提煉形成相關的“史料教學”“鄉土資源”“突破思維定勢”等系列論文發表。
如此,多維課例研究促使名師工作室中同儕教師對課堂教育實踐的認識進一步深入,這有助于促使同儕教師提升自己的教學境界,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加速自身的專業成長。
注: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區域合作背景下同儕教師的專業發展研究成果。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