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燕莉
(安徽省黃山市屯溪第二中學)
2003年,教育部在全國推行新課程改革,《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取代了以前的《高中歷史教學大綱》。二者有何不同?北師大歷史學系教授何陳剛說道:同現行的《高中歷史教學大綱》相比,新課標對于歷史課程屬性的界定克服了籠統泛化的弊端和不足,清晰地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學科。”這一定位的改變,標志著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由以學科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
十多年過去了,我們的歷史課堂改了嗎?2014年第7期《中學歷史教學參考》刊登了《師生共話高考,交流促進成長》一文,文中摘取了學生的考后感言:“那些背得滾瓜爛熟的知識點居然不怎么考,都是一些平時以為不考,甚至沒見過的邊緣知識。題目給的材料簡單,很容易看懂,但真要選對,好像需要較強的分析理解能力。”可見,我們的課堂教學出了問題。很多歷史教師依然還是“一支粉筆一張嘴”“穿著新鞋走老路”。
那么,作為一線骨干教師,我們該如何適應以學生為中心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變遷呢?
一、更新課堂教學觀念,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歷史課堂已不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不再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所以,我們重構歷史課堂就必須要做到四個“關注”: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讓課堂成為他們從書本世界走向現實世界的起點;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讓課堂成為他們自主探索、自由翱翔的海洋;關注學生的生存方式,讓課堂成為培養他們情趣和愛好的搖籃;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讓課堂成為他們夢開始的地方。如高一必修一《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如果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法,美國憲法的相關內容必定是艱澀難懂、枯燥無味的。但如果我們從“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出發,把2016年正值美國總統大選年這一時政熱點引入教學,設計“從美國大選看聯邦憲法”這么一項探究活動,先讓學生分別扮演美國當今兩位總統候選人共和黨特朗普和民主黨希拉里,讓他們課后通過報刊、互聯網等多種途徑收集、歸納、分析資料,然后在課堂上展示他們的探究成果,與其他同學分享。我想那樣的課堂一定是生機勃勃、趣意盎然的課堂。和學生生活世界緊密相連的課堂必定是學生喜歡的課堂。
二、走近學生,注重掌握學生的學情
何為備課?備課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科特點,并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加工和處理,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活動。因此,了解學情是備課的核心環節,學生的現實狀況是教學的基本出發點,面對不同的學生群體,教師采取的教學方法和選取的教學內容是不徑相同的。所以,教師在備課時不妨認真思考:(1)我的學生是怎樣的。深入了解他們的學科認知基礎,特別是起始階段,學生在初中歷史開卷考試的通史認知基礎上進入到高中階段的專題學習,認知特點可概括為“具體—抽象—概括”,教師在備課時就要結合學生有一些零散的歷史知識和少許的生活經驗,設計循序漸進的教學活動。(2)我的學生需要什么。研究學生的知識現狀。高一學生在歷史方面的知識基礎差異很大,教師應把學生以前的學習情況進行一次調查,對他們學習歷史的能力進行綜合研究,分析、記錄下來,為今后的教學設計打下基礎。(3)我的學生有什么興趣,怎樣才能迷倒他們,激發學習興趣和應用意識。(4)我的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有多大提升,怎樣才能更好地顯示教學的有效性和時效性等等。
三、認真研讀《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找準課堂教學的落腳點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是教育部統一頒布并在全國實行的歷史教學的綱領性文件,也是檢測歷史教師教學效果好壞的重要依據。我們要深入、認真地加以研讀,針對學生實際使之具體化,真正落實在教學實踐中,即把三維目標和每一個知識點、每一個教學環節緊密結合起來。比如必修二“開辟新航路”,就本課的教學難點“地理大發現使世界日益聯結成一個整體”,我是這樣設計的:(1)利用電子白板投影“新航路開辟示意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標出15世紀前東西方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的線路,動態展示;(2)對照課本,在示意圖上標出15~16世紀歐洲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線,動態展示;(3)對照“絲綢之路”和歐洲航海家的航海路線,同學們有何感受?這樣不僅直觀、形象地展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新航路開辟的經過”,而且通過對比,學生觀察、分析圖片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學難點不攻自破,學生很容易就能總結得出“地理大發現使世界日益連接成一個整體”的結論,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增強了學習興趣,又取得了極好的教學效果,化繁為簡。
總之,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后,課堂教學的主體不再是教師,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作為教師,關注更多的不再是要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學生需要什么,怎么才能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才是硬道理。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