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正奇
(甘肅省慶陽第一中學)
摘 要:新課改之后,許多教師的課堂教學更傾向于動態教學,而忽視了靜態教學,似乎靜默就意味著教學的失敗。這隨之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公開課“出彩”的“絕招”。于是,課堂上,成了劇場;教學,成了狂歡。教師和學生也就沒有了喘息和靜默的機會。學會進入靜默,保持靜默,是教育的源泉,也是生命成長的源泉。有靜默的教育,才會成為有智慧靈光的教育,靜默的創造力就是教育的創造力。這是教育,就是“淵默而雷聲”的教育。
關鍵詞:教育;課堂;靜默
教育的本質是靜默的,而不是喧囂的,因為人的成長,是內在的成長,其過程必然是安靜且樸素的,而不是招搖和華麗的。靜默并不意味著思想活動的停止,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課堂教學的靜默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兩者的區別在于能否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打破消極的靜默,而提倡積極的靜默。所以,課堂需要靜默的機智,課堂的靜默并非完全壞事,關鍵是要弄清楚需要什么樣的靜默來為課堂教學服務。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經得起課堂的靜默,因為那種凝神思考和思維交鋒的課堂才算得上是好的課堂。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行,教學方式正漸漸地發生轉變。師生間那種簡單的給予和被動接受的關系被逐漸淘汰,對話、交流、討論隨之成了課堂教學的“新寵兒”。于是,不少老師選擇了屈從現實,追求熱鬧、好看、好玩,努力讓自己在課堂上星光四射。他們害怕學生靜默,害怕課堂出現“冷場”,似乎靜默就意味著教學的失敗,隨之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公開課“出彩”的“絕招”。于是,課堂上,成了劇場;教學,成了狂歡。教師和學生,也就沒有了喘息和靜默的機會。
李政濤教授說過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話:“教育的本質一定是靜默的,而不是喧囂的,因為人的成長,是內在的成長,其過程必定是安靜且樸素的,而不是招搖和華麗的?!笔堑模魏紊某砷L,都是在靜默中發生的。細胞分裂、血液流淌、身體長高,抑或種子發芽、花朵綻放、果實生成,都是在靜默中完成的?!叭f物靜默如斯,萬物生長如斯。”生長,從來是靜悄悄的,而不是彩旗招展、鑼鼓喧天,更不需要喧嘩與躁動。
好的課堂,一定是疏密相間、動靜相宜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靜靜地聽講,靜靜地讀寫。但是,學生的思維卻是靜水深流的。表面上看,課堂上非常安靜,但對話卻悄無聲息地進行著,這是學生和文本的深度對話,也是學生和自己的深度對話。這種課堂正如一句詩所形容的“緊閉的唇中含著生存的奧秘?!本褪窃谶@樣的安靜中,學習悄然發生,思考悄然進行,智慧悄然增長。
靜默不等于課堂上全然的不言不語,無聲無息,無所行動。何時發聲,何時引發并沉浸于外顯對話之中,又該何時靜默,如何保持言語、行動和靜默之間的張力及尺度,是教育藝術乃至教育智慧的一部分。但所有的外在行動,都將回到靜默之中,因為所有的生長都是靜默中的生長,教育中的各種評價無非是對各種生長外在表現的探究。
課堂,呼喚靜默的歸來。靜默的課堂,需要教師擁有一顆安靜的心。教師要不被聲色所役,不被名利所惑。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是故,教師唯有面向學生,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首,才能做到安安靜靜、從從容容。這樣的老師才會清晰地認識到,那些開滿鮮花的公開課,只是教學生涯中的驚鴻一瞥;這樣的老師才能擁有心界的空靈,不會為外界的喧鬧所干擾,以自己的方式前行,上自己想上且愿意上的課。如此,靜默課堂,宛若一朵千瓣蓮花,靜靜綻放。萬物靜默如斯,課堂靜默如斯。
新課改之后,許多教師的課堂教學更傾向于動態教學,而忽視了靜態教學。其實一堂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既離不開動態教學,也少不了靜態教學,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節課若一直處于動態之中,就會造成課堂的無序失控與教學的放縱自流,只有動靜交替相宜的課堂才能使教學達到最佳的境界。所以,課堂教學中,師生要改變傳統的靜默觀,要懂得機智的靜默、如何靜默、何時靜默,努力構建動靜結合的互動教學形式,不要讓課堂的熱鬧氣氛淹沒了機智的靜默,而是要兩者在協調中共存,給學生留下一個靜心思考的時空,使其歷經“頓悟”,親身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正如現象學教育家馬克斯·范梅南認為的那樣:沉默是機智的最有力的調和劑之一,在機智的交流中,沉默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起作用,“無聲勝有聲”的沉默是“沉默的談話”機智,在這樣的談話中,嘮叨很不適宜,多余的提問只會打擾和傷人。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