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靜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濛陽中學)
一、培養學生課堂參與意識的重要意義
1.切實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語文學習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使他們無論是在讀的方面還是在寫的方面,無論是在聽的方面還是在說的方面,都會得到鍛煉和提高。在岸上看,永遠也學不會游泳。老師不能唱獨角戲,要讓全體學生參與進來,才能達到教學目的。
2.培養學生勤于動腦動手的好習慣
在教學中有不少學生喜歡讓老師在上面講他們在下面聽,乍一看似乎是學生喜歡聽你講課,殊不知那是他們想偷懶的一種借口。如果老師自己認識不到這一點,那就上當了。長此以往,聽任下去,就會使學生形成懶于思考、懶于動筆的惰性,形成了一味靠老師給答案的依賴性,而學生只會被動接受不愿主動思考探究,就喪失了學習和探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于一個人的發展乃至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說,缺乏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中國學生的考試能力比美國學生強,而動手能力卻比不上美國學生,這早已被有識之士意識到了。我們不應該深思它的根源嗎?根源就在我們的教育,我們的理念,我們的課堂。
3.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
現代社會,無論學習還是工作,都需要一種團結協作的素質和精神。人們既要縱向地學習鉆研書本知識,還必須橫向地向周圍的人和社會學習實踐,現代科學技術的分工越來越細,市場經濟的多樣化、復雜化,都要求人們必須互相配合,團結協作獲得相關的支持,才能做出成績,得到成功。因此,我們培養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意識,它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整體的語文知識的學習和語文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對于一個學生的未來,對于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意義之大。所以,對于積極主動的參與精神,自覺的探究,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分工合作,健康的學術探討和氛圍,在高中教育教學階段,提倡和培養這些精神和能力尤為重要。
二、培養學生課堂參與意識的幾點建議和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總結了一點經驗和方法,現寫出來與讀者共享。
1.老師的教育教學理念要轉變
要一改老師一講到底的,“一言堂”的教學作風,要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平等、親切和諧的課堂氛圍,老師不要端架子、板面孔,高高在上,唯我獨尊。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多設身處地,站在他們的年齡段、文化層次、個性特點等角度看問題,允許他們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理解和寬容在這里就顯得很重要了。
2.多方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擴大范圍,我們不能只是將一本課本講爛了,“大語文”觀念提倡“生活即語文”是有道理的。語文和語文學習本身就是生活各方面的反映和需要,因此我們的語文學習必須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樣學生才不會認為語文學無所用,才不會感覺語文和語文學習索然寡味。我們可以將社會、家庭、學校的方方面面引入課堂,還可適當地將社會熱點問題,學生關注的問題,包括電視的新聞、時事等節目的有關內容引進課堂,通過聽說讀寫等方式和語文活動,使學生走出課本的狹小圈子,將語文學習擴大到生活和社會,使他們學會觀察、思考并認識社會,參與社會和人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培養學生課堂參與意識的一些具體做法
以上的做法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大大地調動起來了。有了高漲的興趣和熱情,就會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了。這個時候,老師尤其要注意方法,否則前功盡棄。
(1)巧設問。有句俗話叫“一石激起千層浪”。針對文本,或要探討的問題,善于抓住關鍵設問,問題要設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既不能深也不能淺,還要有趣味性,要有梯度。把聽說讀寫的訓練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產生一種成就
感,他就會積極參與的。
(2)形式活。將朗讀、提問、討論、競答、練習、寫作、點評等方法綜合起來根據訓練需要靈活使用,使課堂教學過程富于變化,給學生常教常新的新鮮感,教學過程忌諱一成不變、機械教條。
(3)不包辦。老師在課堂上一定不要將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強加給學生,更不要將現成的答案直接塞給學生,剝奪學生思考和說話的權利,而應該善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拓寬、深化他們的思維,培養并增強他們的表達能力。所謂“把課堂還給學生”,我的理解就是這個意思。要做到這一點,老師必須在教學藝術上多多“修煉”才行。
(4)師生同創。在作文教學中,老師和學生可以同題作文,學生對老師的同題作文肯定很感興趣。可以請學生對老師的文章品頭論足,也可以對其他同學的作文品頭論足,參與修改。在其他的教學當中也可用這種方法。當然,老師一定要有相當的水平,并且不要怕在學生面前丟丑。
這就是我在教學當中的一些思考和實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不過只要我們心里裝著學生,為他們的未來和國家的未來著想,下定決心改正自己不足,努力學習,就一定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參考文獻:
[1]馬曉云.我國語文聽說教學問題及對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
[2]詹麗娜.語文教學中的“問題意識”[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5).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