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孫樂

(福建省晉江市靈水中學)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我們面前。各種版本的教材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最為顯著的變化是在每章節中都安排了各種形式的“活動”,并且這些“活動”同舊教材的課后“思考和練習”相比,更加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學以致用。下面就以湘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材為例,談談“活動”的處理。
一、“活動”類型
(一)導入型
1.課前導入型。如P22“活動1”:“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但有人卻把地球稱為‘水球。‘地球與‘水球這兩種說法的依據是什么?你能告訴大家嗎?”
2.課堂導入型。如P39“活動3”:“想一想,世界人口增長有哪些主要特點?有人說我們正處在一個‘人口爆炸的時代,你能解釋其中的含義嗎?”
這些“活動”不僅發揮了導入新課或者承上啟下的作用,又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型
1.課外探究型。如P94“活動4”:“如果你的家鄉引進外資發展經濟,你認為當地有哪些優勢?可以在哪些方面與外商進行合作?”
2.課堂探究型。如P16“活動3”:“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是按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方向轉動?如果從南極上空看,情況又會怎樣?”
這類“活動”通過學生的探究分析,總結出某個地理知識內容、規律,既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地理知識,又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能力。
(三)鞏固型
1.課堂鞏固型。如P40“活動”:“閱讀上面材料,解答下面問題:2001年初,湖南省的總人口為6562萬,出生率為1.15%,死亡率為0.68%。請你計算一下2001年度湖南省自然增長的人口有多少?”
2.課后鞏固型。如P21“活動2”:“說出貝貝站立點的經度和緯度。”
這類“活動”恰恰可以起到對知識內容的復習、鞏固和再認識的作用。
(四)應用型
P29“活動2”:“調查家鄉的地形,告訴大家,你的家鄉是以哪一種地形類型為主;根據你的調查,舉一實例說明當地地形對生活或生產活動的影響。”
這類活動的實踐性較強,理論聯系實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是現代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特點,也是課堂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五)知識歸納型
如P19“活動3”:“完成下表,說一說緯線和經線的特點有什么不同。”
這類“活動”對知識內容起到了歸納總結、找出內在聯系的作用,同時對學生的歸納結果進行展示,可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會引發學生的興趣。
二、“活動”處理方式
1.導入型“活動”可作為新課的導入,一般把“活動”內容放在課堂教學的導入部分,也可在課前布置,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一開始就產生刨根問底的求知欲望,從而提高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進一步活躍教學氣氛。例如,在第一章“認識地球”的第二節“世界的海陸分布”的教學過程中,我通過P22“活動1”:“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但有人卻把地球稱為‘水球。‘地球與‘水球這兩種說法的依據是什么?你能告訴大家嗎?”來導入新課,學生一下子就來了興趣,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已經十多年了,怎么會有人把地球稱為水球呢?它的理由是什么呢?學生帶著疑問很認真地學習完這節課,而最后我們也要給學生解釋清楚,是“因為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所以我們把地球稱為‘地球,而叫‘水球是因為地球上海陸地比例為海洋占71%,陸地占29%”,讓學生知道前因后果,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2.探究型“活動”是用得最多的一種類型,要有機地滲透到教學過程當中,讓學生積極參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和教師引導探究,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總結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促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從而達到教學目的。例如,在上第二章第一節“認識地球”中的“地球儀”時,我在講臺上撥動地球儀,讓學生邊觀察地球儀的轉動方向,邊思考P16“活動3”:“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是按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方向轉動?如果從南極上空看,情況又會怎樣?”通過觀察地球儀的演示,再結合時針的轉動方向,很多學生都能說出“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是逆時針方向轉動的;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是順時針轉動的”。
3.鞏固型“活動”內容應該放在某個知識點或某個章節學習完后再進行,對教學內容起到深化總結、檢查鞏固的作用,讓學生及時查漏補缺。例如,在上第三章第一節“世界的人口”中的“世界人口的數量與增長”這一部分時,當我講完“自然增長率與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關系”,為了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我叫兩個學生到黑板前來做P40“活動”:“閱讀上面材料,解答下面問題:2001年初,湖南省的總人口為6 562萬,出生率為1.15%,死亡率為0.68%。請你計算一下2001年度湖南省自然增長的人口有多少?”通過這兩個學生的答題情況,我發現學生對于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及其和出生率、死亡率的關系還是理解得比較透徹的。
4.應用(實踐)型“活動”內容一般安排在課外進行,讓學生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等基本技能。例如,上第二章第三節“世界的地形”中的“陸地地形”時,我讓學生自己去調查,完成P29“活動2”:“調查家鄉的地形,告訴大家,你的家鄉是以哪一種地形類型為主;根據你的調查,舉一實例說明當地地形對生活或生產活動的影響。”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調查,了解到泉州市的地形比例約為:山地占50.5%、丘陵占28.5%、平原占21%,受地形的影響,人們的農業生產主要是以果樹種植為主。通過這一方式,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達到學以致用,真正理論聯系實際,并且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5.知識歸納型“活動”一般放到課堂結束前或某些知識點學習完后再進行,讓學生激活該堂課所學習的知識,將相關知識進行歸納連接,以便形成知識的有機聯系。例如,學習完第二章第一節“認識地球”中的“地球儀”時,為了讓學生區別緯線和經線的不同,我讓學生自己總結并完成P19“活動3”:“完成下表,說一說緯線和經線有什么不同特點。”
學生通過比較緯線與經線的特點,大大加深了對緯線與經線的理解。
其中在教學過程中,我體會最深的是第二章第一節“認識地球”中“地球儀”的“活動4”:“一架飛機從北京起飛,沿同一經線圈飛行,最終又飛回到北京。請問,它在飛行途中改變過方向沒有?”我覺得這一活動既能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分析、探究、應用能力等,又能鞏固前面學過的經線的特點,具體的操作如下:
學生認真觀察地球儀,在地球儀上找出116°E和64°W組成的經線圈,學生演示飛機從位于116°E和40°N的北京起飛,沿116°E和64°W組成的經線圈飛行,最終又飛回到北京的過程。在這個演示過程中,我讓學生思考“飛機經過北極點和南極點有沒有改變方向?”這一關鍵問題,學生聯系前面學過的知識已經懂得“北極點是地球的最北端、南極點是地球的最南端”,因而得出“飛機在飛行過程改變過方向”這一結論。
以上實例給我們教師一定的啟示:考究教材活動的使用類型并充分利用好這些活動在地理教學中尤為關鍵,它能夠幫助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探求知識點的聯系和遷移,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習動機,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