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倫+郭躍菊
(1.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中學;2.新疆烏魯木齊市39小學)
PBL教學,就是以“問題”來驅動學習的學習方式。這一模式強調“問題”是組織學習過程和學習活動的中心;強調“問題”與知識運用以及思維品質與學科能力的培養。這一模式主要在科學和數學教學上進行了嘗試,語文教學也可以靈活運用其中的理論,不能死板照搬。
在新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有兩個理念深入人心,“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課程標準也進一步解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閱讀教學的建議方面,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一、注重課堂環境
教師必須創設合作學習的課堂環境,為問題導向性的閱讀教學做好鋪墊。合作學習中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他們的學習是借助互惠互學形成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知識、情感、想法,都有某一方面的長處,這是合作關系的關鍵。要注意,在這里,我們強調合作學習不是互教的關系,而是“互學”的關系。這種互學的關系只有平等的合作才真正有效,因此,在教師所創設的合作學習課堂環境中,教師應該告訴學生“不懂的不要老是一個人思考,要問問鄰座的同學”,而不是讓“懂的”學生教“不懂”的學生。合作學習的主體最終是要落實到個人的,小組中成員的觀點是不是一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向同伴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在傾聽他人觀點的過程中,能夠挑戰自己原有的想法和認知,從而產生新的認識。
二、師生設計問題
設計有意義的問題,促進學生學習。在語文教學中,問題可以是學生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師提出的。但是這一問題的提出,必須是有研究價值的“語文的問題”,發揮語文“本體性”的功能。問題可以環環相扣,也可以圍繞一個大的主題來設計,但是不能以瑣碎的分析和無休止的提問來代替學生的閱讀體驗和閱讀實踐。比如《釣魚的啟示》這一課,極容易上成思品課,所以做教師的一定要以“語文的本體性”為核心來設置問題,比如這樣的設計:1.從釣到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里,我的心情可謂是百味雜陳,哪些詞語和句子體現了“我”的心理過程?(至少畫出三處句子和三個概括的詞語)2.這條鱸魚最終在父親的堅持下放掉了,當時沮喪的我對這件事一直記憶猶新,我有什么理由或者借口不放這條鱸魚呢?(至少找到兩個)3.課文里有一處細節描寫,反映了父親在對鱸魚“放”還是“不放”時的兩難選擇(也可以說是心理反應),看看哪個小組能夠找到,并試著解釋。4.找到關于“釣魚的啟示”的句子,結合自己或別人在現實生活的經歷,談談理解。5.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經歷或聽別人講過這種難以選擇的事情,我們現在就討論討論,每個小組列舉出至少兩件這樣的事。這幾個問題,考慮了語文的特點,是以“本體性”為抓手來設計的,考慮到了作者心理的變化、細節的描寫、小練筆的選材等等,也考慮到了問題的梯度,一步步下來,教學效果理想。
三、全體反饋問題
各個小組解決問題之后,還需要小組與小組之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反饋、質疑、補充,最終才能夠參悟學習的過程,弄清楚每一個問題。并且在交流中,還會獲得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比如,在教學《通向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這篇課文時,在最后的交流中,許多小組和孩子都認為,這篇課文就是告訴我們:在成功的道路上,如果這條路不通,走那條路;那條路不通,再走另一條路,我們要在不斷探索中逐步接近目標,走向成功。
四、總結歸納成果
在學習完之后,學習者要學會總結歸納,其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總結自己的成果與學習其他小組的成果,這是學完之后必須要做的。二是總結問題以及學習課程與技巧的過程。第二點直指學習方法,是最重要的,是以奠定學生終身學習目標為指向的。
總之,這就是“PBL”教學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點滴嘗試,這些策略也是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逐步錘煉得出的,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還會繼續沿用這些策略,使閱讀教學更有效,最終讓孩子們受益。
參考文獻:
[1]楊雯芮.三種學習方式的有效結合[J].考試周刊,2017(2).
[2]張建軍.創設開放的語文課堂,放飛奇思妙想[J].新課程(中),2016(11).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