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姝
(福建省寧化縣第二中學)
摘 要: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抽象的知識內容變得生動形象。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之后,越來越多的教師選擇在課堂中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也必須要加強內容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在課堂導入、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和課堂評價中都融入生活化內容,以此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思想品德;生活化;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但是,在目前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僅僅只是掌握了課本中的基礎知識,并沒有將其上升為實踐部分,知識和行為脫節的情況嚴重。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在過去教學中,仍然以課本作為教學中心,忽視了課堂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這種教學模式最終也無法達到新課程改革中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也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要加強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讓課堂變得生活化。筆者結合近些年的教學經驗,對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進行了分析與探索,總結出以下幾方面的看法。
一、課堂導入的生活化,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每節課能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最關鍵的就是課堂的導入部分,甚至也可以說,課堂導入會直接影響到課堂的質量。因此,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中,初中思想品德教師也必須要注重生活化的課堂導入,以此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并通過形象的問題導入將抽象的知識內容變得生動形象,幫助他們進行理解記憶。課堂導入的方式和內容有很多,可以使用目前社會中的熱點話題,也可以利用學生之前所學習的知識,甚至是自己生活中的各種事情或是案例。
例如,在八年級上冊中《難報三春暉》這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在課堂開始時進行《游子吟》的朗誦,讓學生能夠在閉目聆聽的過程中感受這首詩中包含的情意,體會到父母在生活中給予孩子的愛。之后,還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就這首詩進行討論,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和其他同學講述父母日常對自己的呵護和關愛。在這種生活化的課堂導入下,學生很容易被詩歌朗誦所感染,然后紛紛加入到課堂討論中來,分享自己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在這種情況下,不僅能夠擁有良好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接受一次心靈的洗滌,通過回憶自己的日常生活引起思想感觸,為課堂中的學習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
二、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
課堂中教學內容的講解是每堂課教學的關鍵,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也是如此。教學過程是學生接受新知識內容的過程,直接影響課堂的質量和水平。因此,讓思想品德課程變得生活化必須要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活。在過去的教學中我們也明顯地感受到,在課堂中融入學生的實際生活,能夠讓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課堂中的知識點有更深入和更清晰的認識,也更容易進行理解和記憶。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學會拒絕》這一章節的學習中,學生需要掌握四種戰勝不良誘惑的方法:婉言謝絕法、專時專用法、避開誘因法、理智控制法。學生剛剛接觸這四種戰勝不良誘惑的方法時,單從含義上來看經常會出現混淆的情況。此時,我們就可以結合生活中的一些實際情況開展教學,幫助學生進行理解:現在通信技術發達,為了便于聯系,大多數同學都有了自己的手機。但是很多同學因為手機的吸引無法專注到學習上,經常出現學幾分鐘就拿起手機聊天、玩游戲的情況,嚴重影響了學習。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家長建議在學習時將手機放在孩子看不見的地方,這樣就能減少手機的誘惑。這就是使用避開誘因法戰勝不良誘惑。班級中的某位同學在放學之后邀請自己去網吧玩游戲,可以對他說:“對不起,今天身體不太舒服,想早點回家休息。”這種拒絕誘惑的方法就是婉言謝絕法。通過這些生活情境的敘述,學生對四種戰勝不良誘惑的方法有了直接的了解。這樣的生活案例還有很多,教師要結合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教學要求選擇適合的生活情境,不斷降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難度。
三、教學活動的生活化,提升學生生活實踐應用能力
思想品德教學不單單是一門理論學科,它建立在實際生活的基礎上,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實踐性較強。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要重視基礎知識的教育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將知識融入自己的生活中,用實際生活去提升學生的情感,達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比如在每節課結束之后,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性強的社會活動,讓他們感受到思想品德知識在社會中的存在,并以此提升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
例如,在學習完八年級下冊的《維護消費者權益》這一課后,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目前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消費情況,可以讓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對街上的行人進行采訪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是否在購買過程中有過上當受騙?在受騙之后采用了什么樣的方法維護自己的權益?哪些行為是恰當的?哪些行為是不恰當的?你認為目前怎樣才能提升消費者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通過對行人的調查,學生能夠了解目前消費者維權意識的現狀,并且幫助自己進一步理解在課堂中學習的內容,樹立正確的維權意識。除此之外,這種教學方法還能夠讓學生提升對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真正地將思想品德課程中學到的內容融入實際生活中,符合目前新課程改革對提升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要求,同時也有利于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
四、教學評價的生活化,促進學生學習中的全面發展
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為了讓他們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養,并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成為國家需要的優秀人才。教學評價方式是教學課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學生可以通過對自己的評價不斷改正學習和生活中的不足。因此我們可以說,課堂評價對于學生的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思想品德教育來說,在課堂教學中除了要重視學生的成績之外,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以及學生學習之后的結果,也就是利用評價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同樣,在教學評價中,教師也可以通過生活化的方式讓學生更容易接受。
例如在學習《友好交往禮為先》這一章節之后,除了對學生基礎知識方面的考察之外,還可以對他們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考察他們是否真正將禮儀帶到自己的學習生活中。時間可以是一個星期、兩個星期或者是一個月,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與學生共同討論后決定。在考察結束后,除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之外,還可以讓學生進行相互評價和自我評價,讓學生能夠從各個方面了解自己的日常行為,真正做到將課堂中所學習的知識融入自己的具體行為實踐中。
新課程標準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也提出了明確要求,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要建立在學生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基礎上。因此,教師必須要結合課堂中所學的教學內容,對學生的生活進行充分開發和挖掘,找到最適合他們的生活化教學模式,以此不斷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課堂的教學質量,為學生的思想品德建設打下基礎,讓他們能夠健康成長、快樂生活。
參考文獻:
[1]李蕓.讓生活化教學走進思想品德課堂[J].當代教育科學,2007(15).
[2]王洪利.淺談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學遵循的原則[J].中國校外教育,2011(1).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