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燕
(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第二實驗小學)
摘 要: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毙W語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質兼美的文章,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須重視課堂中的情感教育,利用情感因素,激發學生的情感,加深學生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從幾個方面,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一些體會。
關鍵詞:親歷;抒發;深化;升華
一、巧設情境,親歷情感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少年兒童的情感具有情境性與感染性的特點。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有意識地結合教材內容,或抓住文中的感人情節,或抓住重點詞句,借助多媒體課件、掛圖、音樂等靈活地創設相關情境,激發學生情感,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描寫的情景。例如在教學《七律·長征》一課時,由于長征這一段歷史距離現在已七十多年,與小學生實際生活距離較遠,學生對詩句的思想感情和意境較難體會。為了填補這時空的斷層,我充分運用了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為學生創設了好的教學情境。開課時,我播放了一段電視劇《長征》的片頭給他們看,片中雄渾的歌聲,悲壯的畫面立刻把大家帶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接著我緊緊圍繞“難”“不怕”“只等閑”等關鍵詞,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觀看視頻等形式感受紅軍長征的艱難和戰勝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又如在教學《草原》一課時,我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現文中優美的草原風光和民族風情:蔚藍的天空,一碧千里的草原,潔白的羊群;馬疾馳,車相隨,襟飄帶舞,歡聲笑語迎遠客;敬酒聯歡的熱鬧……配上課文的朗讀錄音,讓學生邊看邊聽。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很快就陶醉于美麗生動的畫面中。學生想了解西部的興趣被調動了起來,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也油然而生。
二、以讀遞情,抒發情感
葉圣陶先生說:“吟詠的時候,對于研討所得,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性成為讀者的東西,這是一種最可貴的境界?!痹诮虒W中,教師在運用朗讀手段時,如果能把握好語調、語氣、節奏,以聲傳情,就可以喚起課文中美的形象,調動學生情感。如《再見了,親人》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摯強烈,是以志愿軍對送別的朝鮮人民的角度寫的,語言十分親切感人。于是,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先讓學生回憶平時自己與尊敬的長輩、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分別時的對話情境,然后趁勢引導學生把握感情基調:對大娘如對長輩慈母,應懷著敬重的情感朗讀;對小金花如對情同手足的小妹妹,應懷著關切的情感朗讀;對大嫂如對同輩親屬,應懷著親切的情感朗讀。通過讓學生有感情地反復朗讀,使學生體會到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以及志愿軍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深情,從而激發了學生對志愿軍和朝鮮人民的贊美和熱愛之情。
三、鑒賞體驗,深化情感
小學語文教材為學生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學中教師可憑借豐富多彩的語言,引導學生欣賞體味課文內容,使學生的情感與課文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大大提高教學效果。如在教學《月光曲》一課時,我先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的場景:清幽幽的月光灑進茅屋,貝多芬看著身旁相依為命、相互體貼的兄妹倆,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可是他只能用他那靈巧的雙手在琴鍵上訴說自己內心的情感。隨即畫面轉入他琴聲中的內容,伴隨著他的《月光曲》的出現: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海面上撒滿了銀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來……優美的曲調、清新的旋律、優美的畫面立刻吸引了學生,學生漸漸進入這種意境之中。隨著高昂激越的樂曲節奏的變化,學生眼前出現了一望無際的大海。隨著樂曲的進行,我趁熱打鐵向學生介紹《月光曲》的創作背景。學生很快領悟到了貝多芬遇到知音時的激動和對盲姑娘兄妹倆的同情,以及對不平等社會制度的憤恨。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情境中,讓學生用眼睛去欣賞,用耳朵去聆聽,用心靈去體會,更容易產生共鳴,深化情感。
四、感悟生活,升華情感
學生學了課文后,往往會把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同現實進行對比。因此,只有將課文與現實相聯系,學生對課文中心思想的理解才能更全面,才更能提高學生鑒賞真假、善惡、美丑的能力,使學生在情感上得到升華。如《落花生》這一課,學生理解父親的話“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有一定的難度。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的有關人物:一種是著意修飾自己而損害他人的人;一種是對別人對集體對社會有好處而不著意修飾自己的人;一種是對別人對集體對社會有用,同時也講體面的人。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學生樂意接受后兩種。這樣,學生對課文中心的理解就更加全面,也由此升華情感,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實踐證明,教師在課堂上注重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以飽滿的激情投入到學習中,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考、探索,進行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從而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森,王牧華,張家軍.課堂生態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孫芙蓉.課堂生態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編輯 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