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林
摘 要:作文是反映學生語文水平的一面鏡子,是衡量學生語文程度的一把尺子。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應該關注學情,有的放矢,在作文教學中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訓練,使學生在作文中得心應手、“有米而炊”。
關鍵詞:觀;說;讀;寫;創
目前,小學生作文現狀不容樂觀,許多學生喜歡說假話、套話、空話,“鸚鵡學舌”,背作文、抄作文現象時有發生。深深地引起教師的重視。因為作文是反映學生語文水平的一面鏡子,是衡量學生語文程度的一把尺子。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應該分析學情,有的放矢,在作文教學中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訓練,使學生在作文中得心應手、“有米而炊”。
基于現狀,不難分析出學生作文薄弱的原因:一是深入生活,觀察感受少;二是學生分析問題能力較差;三是語言表達不夠準確。因此,作文教學中重視“觀察—積累—說話—閱讀—寫作—快速作文”的系列訓練,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一、深入生活,觀察思考
作家寫作的實踐告訴我們:寫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是極其豐富、復雜的;寫作者在搜集到豐富材料之后,要下一番加工制作的工夫,使材料符合作文的要求,即對事物不斷分析加深認識的思考過程,是“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過程。因此,我們應面對小學生實際,指導他們選取周圍熟悉的事物,讓他們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我常利用雙休日和寒暑假,布置學生走進大自然,做有心人,感知生活,思考生活,積累寫作材料。如:“五一”讓學生去尋找春的足跡,這樣學生有話可說,寫出真情實感的作文。記得一次作文,一名學習困難生不知寫什么,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寫出了自己在全校“船模比賽”中主動帶浴盆,老師破格讓他參加決賽,并獎給他紅花的事。字里行間通過真情實感,表達了關心集體是光榮的這一中心。學生寫得很成功,我也很驚喜。小作者在觀察中調動多種感官,看、聽、摸、聞、嘗、拆、思,學生更能身臨其境,觸景生情,產生聯想,作文才能以真動人,以情感人,引起讀者共鳴,提高寫作水平。
二、勤于積累,全面求知
“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為訓練學生運用書面語言宣事明理,表情達意,教師應采用多種方式方法,幫助學生養成勤于積累的習慣。其中包括:積累觀察、思考所得;積累各相關學科知識,尤其是科普知識;積累好詞佳句等。因此,我布置學生記日記,讀課外讀物(包括小學生作文和科學書籍等),并將課本中、生活中的好詞佳句分門別類地摘記下來,不僅武裝了自己的頭腦,更為真實的寫作開辟道路。
三、聽說評辯,訓練思維
說話是語言表達的常見形式,評論又可鍛煉學生的思維。因此,課堂教學前幾分鐘進行一下小演講或介紹一篇好文章是很有必要的。之后,讓學生運用評析法對所聽文章進行評文題、評中心、評選材、評語言、評寫法。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學習寫作方法。還可利用活動課、班隊會開展“小小辯論會”,學生雖然年齡小,但也能針對某一問題,從多角度闡述自己的觀點。如,在辯論“老師的鼻子能不能摸?”這個問題時,學生各抒己見,辯論激烈,正方學生說:“老師不僅關心我們的學習,還關心我們的生活,老師就像慈祥的媽媽。我們能摸媽媽的鼻子,就能摸老師的鼻子。”反方說:“老師教我知識,教我們做人,老師應該受到我們的尊敬和愛戴,老師和學生之間應該有界限,我們摸老師的鼻子,是對老師不尊敬的表現。”可見,小辯論對學生分析事物、創新思維、培養邏輯性是大有好處的。
四、重視閱讀,以讀促寫
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沒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寫作知識的傳授和方法的訓練,作文教學也不能孤立地存在。因此,我們必須抓住課文教學這一有利契機,幫助學生探索寫作規律,掌握寫作知識。每次學習新課文前,我讓學生看文題先構思:如果我寫這篇作文該怎樣寫?然后再引導學生讀課文,與作者的文章相比較,“知不足才能知困、知進”。學生有的放矢地學文,收效顯著。《落花生》是通過詳寫“議花生”說明做人的道理。教學之后,為訓練學生圍繞中心選材,我引導學生思考:要表達有耕耘就有收獲,就詳寫“種花生”;要表達勞動最有滋味,就詳寫“收花生”;要介紹花生特點,可詳寫“吃花生”時的所見所感。這樣,學生明確了如何根據中心從不同角度選材,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有利于指導作文。可見,重視閱讀教學,以讀促寫,由“仿”到“創”是至關重要的。
五、綜合寫作,完成目標
在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創新,最終完成寫作表達的訓練。我不是單純地讓學生寫作,而是要學生在思想內容、組織結構、語言表達和文字書寫等方面達到最佳目標,即學生的作文會讓老師與小作者產生共鳴、難忘,讓老師在幾十名學生中清晰地記得自己的作文。這樣,學生興致高,好勝心強,以清醒的頭腦,積極思維,準確表達,寫出具有自我特色的作文來。
六、快速作文,藝術升華
在保證作文質量的情況下,讓學生提高作文時效,加強技巧訓練,鼓勵求新意,創佳作,升華作文的藝術性。
總之,學生作文要做到“有米而炊”,作文教學應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漸進地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看、聽、說、讀、寫、思的能力,努力做到:感性的積累,理性的提高,思維的創新,表達的藝術。相信,在素質教育陽光的沐浴下,在現代化教育的熔爐中,富有少年氣息和時代感的好作文會不斷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王志強.淺談新課程下的作文教學[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1卷)[C],2009.
[2]婁書勝.作文應寫出真情實感[A].河南省學校管理與學校心理研究會第九次年會交流論文論文集[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