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玲
摘 要:想要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生活質量,首先就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從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闡述如何培養一年級新生的好習慣,希望能夠對各位家長和教師有所幫助。
關鍵詞: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自由
對于小學生來說,從一年級開始就養成好的習慣,這對他以后的生涯非常重要。
一、學習習慣的培養要趁早
一個習慣的初步養成需要21天,而一個習慣的基本養成需要90天,也就是3個月。要讓一個習慣固定下來的話,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堅持3個月。而且這3個月最好不要反復,如果反復多了,就會前功盡棄。所以,孩子習慣的養成其實是對家長耐心的一個考驗。家長這關過了,孩子的那關也就過了。
上小學前,女兒并沒有早睡的習慣,不過幼兒園每天中午都有將近兩小時的午睡時間,所以她的睡眠還算充分。上小學前的這個暑假,我特意調整她的作息時間。起初,她躺在床上翻來覆去,我就給她講講故事,一起背背古詩,漸漸的,她就能按時睡覺了。上小學的前一天晚上,女兒洗漱完畢,就很自覺地躺下了,當我過去看她的時候,她已經進入夢鄉,這令我非常欣慰。
正式成為一年級小學生了,我就告訴女兒:“現在是小學生了,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每天回家先完成作業,然后再玩。”她點了點頭。以后的一段時間,每天回家我都提醒她先把作業完成,然后再和她一起玩。
某一天,我有事兒要晚回家一會兒,當我從外面辦完事回來,碰到了正下樓去和小朋友玩的女兒,我規定了她回家的時間。開門后,我先特地翻了翻她的作業,發現真的已經把作業都完成了。看樣子,是真的聽從了我的教導,就算爸爸媽媽不在家,也能抵制外面小朋友的誘惑,先完成作業再去玩。
在女兒的學習習慣上,我還有一個深刻的體會,那就是做事情要“專時專用”。這一點對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很重要,孩子也會養成專注做事的好習慣。
當孩子蹲在地上看螞蟻的時候,我們不去打擾她,讓她專注地看個夠;孩子在拼積木的時候,也盡量讓她完成作品后,我們再去叫她做其他的事情;就算孩子在看動畫片,也要允許她把一集看完再離開。對孩子專注力的培養,可以在生活點滴中進行,而非一定等到學習的時候培養。
二、學習習慣培養——比成績更重要的是收獲
家長需要擁有一顆平常心,關注孩子各方面的成長而不只盯著學習,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收獲而不只盯著分數。知道錯在哪里,比分數更重要。你重視這些,孩子就重視這些,反之,如果家長只重視分數,那么孩子也只應付分數,甚至會弄虛作假來對付家長,到那時則悔之晚矣。在我們家,我和先生則為孩子的成長和進步而激動、喜悅。女兒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只認識簡單的幾十個漢字,數學也只會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一學期下來,她就已經能夠讀書、看報了,也開始用數學解決實際的應用問題。這每一個過程都讓我們覺得孩子的力量非常強大,只要給她機會,她就會自然而然地成長,并且這種成長不可阻擋。
說到這里,我又想夸一夸女兒的老師,有考試,卻從不排名。考試的目的也只是考查孩子對學習內容掌握得如何,而不是對孩子的成績進行排名和比較。這在功利的中國教育領域是非常難得的。這也是我們從來沒有糾結于孩子的考試成績和班里排名的原因之一吧!當然,我們也會配合學校和老師幫助女兒學習,一般是在女兒取得一些成績的時候,就會給予她夸獎和鼓勵。
如果家長關注孩子的學習,就要注重“過程管理”。一是我們要及時發現孩子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幫孩子解決;二是我們要捕捉孩子的點滴進步并及時說出來鼓勵孩子,比如我的先生就從女兒作業全對這件事上做文章。無論幫助還是夸獎女兒,都要具體描述整個事件,讓女兒明白地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存在問題,并有的放矢地解決;什么地方做得已經很好,應該堅持下去;什么地方仍有欠缺,還可以做得更好。我覺得這比平時不管孩子學得如何,只盯著考試只盯著分數要好得多,因為孩子的收獲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只有平時把該學的都學到了,考試成績才會自然而然地提升。
三、孩子的內心是否強大,完全取決于媽媽
原來,做一個好媽媽是有一個有效期的,孩子小時候會把媽媽當作全知全能的依賴,而這也正是媽媽教育孩子的黃金期;進入青春期后,媽媽就很難繼續對孩子施加影響,此時應該是驗收教子成績的時候了:孩子是否能夠面對一時的挫折和失敗、是否能處理好不同情境下的人際關系、是否有獨立于社會的能力等。學校不會給孩子“獨立生存”的教育,社會不會給孩子“寬松適應”的環境,媽媽培養孩子“內心強大”就是在塑造孩子美好的未來!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教會孩子內心強大,我們就給了孩子最棒的教育!
良好的習慣能夠影響孩子的一生,無論是孩子的身體素質培養還是孩子的心理素質培養,都與良好的習慣分不開,也相信我們的孩子都能健康、茁壯地成長。
參考文獻:
[1]陳萬菊.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J].素質教育論壇(月刊),2010(8):118.
[2]劉榮秀.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