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娟
摘 要:小學語文學習中的自主閱讀,要特別注重整體把握、多元解讀和整合延伸。說到底,教師應該引領學生以一種更為大氣、更為靈活和更為厚重的方式,將學生思維、心靈和情感的觸角伸展到閱讀的更深處,以此在語文的大花園中重新發現自己、解放自己、滋養自己。
關鍵詞:自主閱讀;整體把握;多元解讀;整合延伸
小學語文學習中,對于學生的提前預習和自主閱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由于理念、視角、應試要求和育人目標上的差異,導致學生的自主閱讀形式主義嚴重,比如走過場,蜻蜓點水匆匆而讀,匆匆收場,或者通過查詞典,歸納段落大意,總結中心思想……而那些帶有創意的、個性的、有價值的閱讀始終與學生無緣。那么,如何讓學生的自主閱讀成為自覺自愿的“呼吸”?如何讓學生的自主閱讀成為一種個性化的活動,一種情感和心靈的滋養和鍛造?一種不可或缺的生命體驗?我認為,通過整體把握、多元解讀和整合延伸,也許能在語文的百花園中收獲到更多的“花花果果”。
一、自主閱讀要注重整體把握
現在,在讓學生提前預習語文的過程中,諸如詞語解釋、背誦片段、歸納中心的現象比比皆是。表面上看,學生自主閱讀的氛圍很濃厚,提前預習的勁頭多么十足,學生都處在“勾勾畫畫”的批注和閱讀中,然而,這樣的自主閱讀真的有效果嗎?事實上,把課文支離破碎成“詞語解釋”等等,并不能擔負起積淀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擔。真正好的自主閱讀要注重整體把握,真正讓“學生走進課文并有所收獲”。
比如,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莫泊桑拜師》時,不要揪住“莫泊桑一共幾次請教福樓拜”等瑣碎問題不放,而是引領學生抓住此文中“一明一暗”的兩條主線進行閱讀:“明線”是莫泊桑前后三次拜師的經過,“暗線”是在福樓拜教給莫泊桑的寫作經驗:觀察要從多角度、多側面去發現其不同特點,才能寫出好文章。引領學生用這“兩條線”串聯起整個作品,才能讀出味道,才能有所收獲,才能整體把握。
這樣的閱讀遠勝于詞語解釋和歸納中心等閱讀所取得的收獲和效果。事實上,把學生的自主閱讀置于一個大視域下向前“挺進”,才不至于割裂文章的整體意境,不至于讓“支離破碎”代替學生的潛心閱讀。相反,從整體入手,學生才能反復閱讀,才能讀深讀透,才能觸摸到作品中真正的“色、香、味”,學生的所感所獲才是扎實的,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沖刷和考驗。
二、自主閱讀要注重多元解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誦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誦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標準之所以如此提倡,實際上是從“以人為本”的新課改理念出發,充分重視學生的自主自悟、個性解讀和多元解讀,所以即使學生的選擇出乎你的意料,你也要靜下心來傾聽他的想法。
仍以《莫泊桑拜師》的學習為例,學生有的學到了莫泊桑勤奮寫作的精神;有的學到了莫泊桑勤于觀察的習慣;有的學到了福樓拜說話簡潔的風格;有的學到了福樓拜在表達觀點能夠聯系實際的特點;有的學到了說話的技巧;有的學到了寫作文的方法;只要學生有所收獲、有所感悟、有所提高,都可給予鼓勵和欣賞,決不能千篇一律、整齊劃一,不必要學生都像莫泊桑和福樓拜那樣寫出有特點、有個性的好文章,不必要在統一要求的圈圈里泯滅學生的個性解讀和多元解讀。
好的閱讀沒有模式,沒有非此即彼的標準,沒有整齊劃一的要求,成人的閱讀如此,學生的閱讀亦然。黑塞說:“每個人應從自己能夠理解和喜歡的作品中開始誦讀,不要迷信任何模式,必須走一條愛之路,而非義務之路。”所謂“愛之路”,其實就是注重自己的個性閱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出自己喜歡的東西。當然。所謂的“愛之路”,也指要注重不同學生的多元解讀,也就是要注重閱讀過程中的差異性、個性化和多元性。在這樣的前提下,所讀文章是迷人的,學生的自主閱讀是迷人的,而以此相關的閱讀人生也是迷人的。
三、自主閱讀要注重整合延伸
真正好的自主閱讀不是拘囿于原課,不是止步于教材,而是在與此相關的語文資源中多一些“呼吸”,多一些拓展,多一些延伸。好的自主閱讀,必須和其他文本進行整合閱讀,必須在整合中活學活用,必須在整合閱讀中洞開學生的多重視域,因為唯有整合,才能釋放出更多的教育空間,才能在更大程度上給課堂松綁,賦予課堂更多的活力。
仍以《莫泊桑拜師》的教學為例,可以進行以下整合拓展:
1.自主閱讀《福樓拜家的星期天》。
2.小練筆一:描寫本班一位同學,一定寫出他(她)的特點,但不要標出他(她)的名字,讓大家猜猜他(她)是誰。
3.小練筆二:八九歲的小姑娘、十八歲的少女、四十歲的職業婦女、五十歲的老奶奶的穿衣、走路姿勢、表情……選擇一個鏡頭,先仔細觀察,進行一次主題為“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實踐活動,然后進行一次小練筆。
學生的自主閱讀一定要向著開放、拓展、延伸的方向大踏步向前挺進,必要時應該與古往今來、寰宇四海的先哲“通上電”,將思維、心靈和情感的觸角伸展到更遠的遠方,完成“學”和“用”的深度對接。也許,語文的無限神奇、博大和精彩都隱含在這種“學用結合”的重建中。而在這樣的自主氛圍中,學生必將在語文的大花園中重新發現自己、解放自己、滋養自己。
參考文獻:
[1]李鎮西.得失寸心知[J].教師月刊,2015(4):39.
[2]繆金龍.捍衛孩子的選擇權[J].中小學德育,2013(4):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