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天龍
一、教學內容分析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的認識和面積計算,以及對圓初步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通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今后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體會圓的特征,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系。了解、掌握多種畫圓的方法,并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猜想與驗證、觀察與分析、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圓的各點分布均勻性和廣泛的對稱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結合具體的情境,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并能用圓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學生在低年級已經對圓有了初步認識,加之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緣故,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積累,只是在概念上尚不具體化,同時已經學過了幾種常見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小學六年級的學生處于經驗性的邏輯思維,思維的形成與發展需要依賴具體形象的經驗材料來理解和抽象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前學的幾種常見圖形是由線段圍成的,而圓則是由曲線圍成的,無論從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應當重視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知識的學習過程。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本節課我將從情境教學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研究圓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讓學生主動探索,實踐操作,在動手中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具體特征。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圓的特征,學會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征。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首先復習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哪些?這些圖形都是用什么線圍成的?
讓學生簡單說出這些圖形的特征。
設計意圖:以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創設問題情境,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的思想,激發了學生內心的求知欲望,明確了探索的目標與方向。
(二)突出主體,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圓
首先,我會讓學生舉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舉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的?”學生可能會說硬幣、鐘表、車輪等,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接著,我會出示兩組圖形,形成正確表象——圓是一種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2.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征
(1)找圓心
操作后問:“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親手操作后,發現所有的折痕都相交于一點。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的圓形紙對折后打開,用筆和直尺把折痕畫出來,并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重復上面的折紙活動兩到三次。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動手畫一畫,量一量,引導他們歸納總結: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2)認識半徑、直徑
讓學生通過動手畫一畫,小組議一議,引導他們歸納總結圓的半徑與直徑的特征。讓學生通過動手畫一畫,小組議一議,引導學生總結半徑和直徑的特征。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動手畫一畫,小組議一議,引導他們歸納總結:在同一個圓里,半徑能畫無數條,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因為有半徑的知識基礎,我會嘗試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直徑的知識。
(3)探討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分組討論在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有什么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和比較,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直徑是半徑的2倍關系。
3.掌握畫圓方法
在教學畫圓的過程中,我同樣會放手讓學生大膽動腦,動手探索不同的畫圓方法。指導學生畫圓,歸納一般步驟。讓學生嘗試圓的畫法,分組操作,交流結果,進行歸納總結。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小組合作的能力。
(三)鞏固練習,拓展提升
1.鞏固練習
(1)判斷:
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圓的直徑。
半徑是連接圓心與圓上的直線。
(2)想一想: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車軸應裝在什么位置?
設計意圖:這些題進一步加深對圓的認識,并培養學生分析、推理和判斷能力。
2.拓展提升
想一想:在操場如何畫半徑是5米的大圓?
設計意圖:在拓展提升練習中,檢查這一節課的教學效果,鞏固學生對圓的認識,加深對圓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四)總結評價,贈言勉勵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
2.說說在今天的收獲。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自己本節課的學習進行反思,有利于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系統的認識,也使本節課有了一個精彩的結尾。
(五)課外作業,檢驗收效
第58頁,做一做。第60頁練習十三,第1、3、5題。
設計意圖:通過作業練習,教師能從中得到反饋信息,能了解自己的教學效果,促進教法的改進。
七、板書設計
圓的認識
在同一個圓里,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d=2r或r=1/2d
圓的畫法:
1.定長(半徑)
2.定點(圓心)
3.另一只腳旋轉一周
八、教學反思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的認識和面積計算,以及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通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今后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
借助實物揭示“圓”,讓學生感受到圓與現實的密切聯系,引導學生借助“實物”“圓規”等多種方式畫圓,初步感受圓的特征,并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在畫圓的過程中感受圓的三要素,認識直徑、半徑、圓心等概念,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比一比等活動,進一步探索掌握圓的基本特征。在教學中讓學生準確把握概念,充分挖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在相對獨立空間中提升學力,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認真研究教材,大膽進行課堂結構的調整。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本節課中,我時刻注意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應讓學生欣賞大自然中的圓、科技中的圓,讓學生從感官入手,直觀接觸圓、親近圓,在學生探索發現圓的特征后,引導學生思考:汽車輪子為什么是圓形?汽車的車軸應裝在哪里?讓學生體會在同一個圓半徑都相等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運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