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英
(甘肅省民勤縣北街小學)
摘 要:學會賞識學生的老師才是稱職的老師,也只有學會賞識學生的老師,才會看到學生身上所折射出的七色光環。但在實施賞識性評價、促進學生朗讀水平和語文課堂教學效益的過程中,則需要嚴格遵循信任、尊重、理解、激勵、寬容學生的原則。只有辯證地看待和合理地運用賞識性評價,才會使育人之路更寬闊、更深遠。
關鍵詞:朗讀教學;賞識性評價;原則
學會賞識學生的老師才是稱職的老師,也只有學會賞識學生的老師,才會看到學生身上所折射出的七色光環,從而為自己的教育成功喝彩。在“低年級朗讀教學中實施賞識性評價的策略探究”的實驗過程中,我們將朗讀評價與賞識教育有機整合,充分運用賞識性評價手段,大力發揮賞識性評價效能,促進了學生朗讀水平和語文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經過一個階段的實施、觀察、交流、總結,我們發現有效運用這一評價方式,需嚴格遵循以下相關原則。
一、信任學生的原則
對于低年級的孩子,老師對他們信任與否,直接影響著他們心理的變化,進而影響他們學習能力的形成和對學科的熱愛。作為語文老師要明白,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朗讀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由于每個學生自身條件有差異,性格也有外向和內向、自信和不自信之分,讀書學習過程中總會出現種種問題。比如,有一個孩子在課堂上從來不敢舉手,后來我了解到他怕自己表現不好被別人笑話。課間,我讓他跟我朗誦他會背的古詩,并鼓勵他獨自朗誦給我聽,朗誦完后,當他用懷疑的目光想看看我對他的表現有何反應時,我微笑著點了點頭,并為他豎起了大拇指,接著他情不自禁地又大聲朗誦了幾首,而且一首比一首好。可見,我對他的肯定、信任,讓他找到了自信。
二、尊重學生的原則
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尊重,師生之間也要堅持互相尊重的原則。在朗讀教學中,老師不能搖頭、嘆氣,傷害學生的自尊,而要表現出對他們的尊重,才能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提高他們的朗讀能力。如《小蝸牛》中有這么一段話:“小蝸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來。它說:‘媽媽,小樹長滿了葉子,碧綠碧綠的,地上還長著許多草莓呢。”一個孩子讀這句話時,語速較快,語調有點高。我沒有否定他,反而這樣評價:“你讀出了小蝸牛急切地向媽媽訴說自己看到一切時的興奮。可小蝸牛天生爬行緩慢,爬得也很辛苦,那么我們讀前一句時就要讀出它爬行的緩慢和辛苦。”這時,孩子又讀了一遍并且讀得很棒。可見,對于孩子們在課堂中的表現和存在的問題,教師只要細心、耐心、語氣溫和地表現出最起碼的尊重和易于接受的點撥,學生就一定會表現得更棒。
三、理解學生的原則
人與人之間需要對彼此有最起碼的理解。我們只有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換位思考,才會理解他的處境。在朗讀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我要是學生,我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這樣才會理解學生的種種不如意。如:有一個孩子,在讀《端午粽》中“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這個長句子時,由于口吃,反復了三次才算不出差錯地讀完了,其他孩子都紛紛舉手表示自己能讀得更好,可我卻感覺到了他的不易和努力,示意其他同學把手放下,并對這位同學說:“你不怕困難,自己堅持將句子讀好,真棒!老師為你點贊!”作為老師,當學生難堪時,我們應該學會為他們解圍,只有老師充分理解,不斷引導,才能讓他們逐漸甩掉心理上的包袱,從而積極專心地學習。
四、激勵學生的原則
對待學生在信任、尊重、理解的基礎上,適當激勵無疑可以錦上添花。學生的朗讀水平參差不齊,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因學生的某些瑕疵否定學生的全部,而要善于發現、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并給予肯定和做出正面的評價,激勵他們不斷努力,讓他們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進步是自豪、欣喜的。如,我在執教《爺爺和小樹》時,當學生初步把課文讀通后,我表揚了三位同學:“曾××同學讀得很認真,并且速度也提高了;姜××同學讀書時坐得比以前端正了;李××第一遍就讀得很有感情。掌聲送給這三位同學!”這樣的評價,不僅明確地告訴了其他同學該怎樣讀課文,還比較巧妙地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
五、寬容學生的原則
當老師面對孩子的缺點采取寬容的態度,不抱怨、不諷刺、不挖苦,甚至不批評,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加以提醒、寬恕時,才會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使他們樂意接受老師的幫助和教育。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老師只有寬容他們,耐心教導他們,才會使他們一點點地成長起來。
總之,賞識性評價只是眾多評價方式中的一種,我們只有辯證地看待賞識性評價,科學合理地運用賞識性評價,才會使我們的育人之路更寬闊、更深遠。
參考文獻:
賴志蓉.淺談如何賞識評價學生[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2(4).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低年級朗讀教學中實施賞識性評價的策略探究”(編號GS[2016]GHB0 861)研究成果。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