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苗
(河南省靈寶市第二小學)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每每讀起王安石的這兩句詩,眼前就浮現出碧水青山、滿畦幼苗的情景。水“護田”,山“送青”,才有了田園的好景致和主人的好心情。如果我們每一個教師也能做護田的一溪水、送青的兩座山,那么我們的學生一定會在課堂上高效學習,快樂成長。
一、篤學善思豐底蘊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幽默的語言風格,課堂上才能博古通今,引經據典,孩子們才能想聽、愿聽、愛聽,課堂知識才會有效落實,效率才會不斷提高。
曾記得2005年,我參加了河南省優質課大賽。講完課后,聽課的老師議論紛紛:“這個老師的口才真好,過渡語就像演講詞,朗朗上口,攝人心魄。”這些年,每次講完大課,都有老師問我:“你的課堂語言真豐富,一定讀過很多書吧?”說到這兒,我不免汗顏。在童年的記憶中,自己幾乎所有的空余時間都用來幫大人干活,除看過幾本屈指可數的連環畫,看過的書少之又少。直到師范畢業,擔任初一兩個班的語文老師后,我才發現腹中空空如也。每逢看到其他老師課堂上行云流水的講解、游刃有余的駕馭,我就暗暗下定決心,將來我也要做一個這樣的老師。從此以后,學習就成了我提高自身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學校里,教學用書是我學習的第一任老師。每次備課時我都發現,教學用書上的語言十分考究,給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有效的指導,也顯示了編者深厚的語言功底。每備一課,我都會把值得積累的詞句畫下來,反復研讀、品味,直至消化吸收。《小學語文教學》是我的第二任老師。20多年來,它一直陪伴在我身邊。每逢參加大型觀摩課或賽講時,我都會到書上找找優秀的課例、名家的分析。閑暇時,我會讀讀上面全國名師撰寫的經典論文,遇到好的段落,我就隨時記到本上或打下來存到電腦里。生活中,電視是我的第三任老師。平時,消遣娛樂的同時,我也不忘做一個有心人。公益廣告、國內外新聞、國家領導人的講話,我都有意保存。2017年,大型文化類節目《朗讀者》又成了我的最愛,主持人精彩的主持語言,每位嘉賓朗讀的經典篇章,我都會精心收藏。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博覽群書,博采諸家,為我的課堂增色添彩。
二、精心備課胸含竹
多年來,一直奮戰在教學一線的我始終認為:一堂精彩無限的課,源于課前扎實的備課。所以,我堅持不打無準備之仗。熟悉我的老師都知道,我有一個習慣——把書帶回家備課,無論是晚上還是節假日,從不間斷。經常有老師調侃說:“你都教了20多年了,課文爛熟于心,用得著這樣辛苦嗎?”我微微一笑說:“相同的課,每年都有新發現啊。每節課都值得研究……”
去年,我被安排教一年級,本以為內容簡單,教學輕松,但真正教的時候才發現,一年級孩子和六年級學生差別太大了,盡管知識點少,但是要在40分鐘內有效地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并非一件易事。于是,每次上課前,我騰出半個小時靜靜看看課文,潛心看看教參,弄清重點難點,根據孩子的認知特點,理出簡單的教學思路,因為我深深地知道,如果沒有上課前的胸有成竹,就沒有課堂上的得心應手。
三、小組合作促落實
小組合作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它通過“互幫互學”的形式,鍛煉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意識,培養協調能力和創新能力,最后達到互惠共贏,同進步,共成長。
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提升班級學生的整體成績,我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采取“層層把關法”促進課堂知識的落實。我將全班學生分成8人小組,每組學生按成績分成1~8號,組長均為1號。檢查背誦內容時,兩個課代表直接給老師背,而后分頭檢查每組1、2號學生,然后1、2號分別檢查組內其他學生,每人負責檢查3人。每天早上,檢查一開始,所有的學生很快到位,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短時間內檢查就會結束。對于默寫內容的檢查則采取同桌互改,當堂批改,當堂補錯,惜時又增效。這樣,學生互相幫扶,互相監督,老師節節參與,天天總結,周周匯總,月月激勵,將課堂知識落到實處。
四、習慣培養益人生
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養成良好的習慣。
記得一年級孩子剛入學那段時間,根本不知“上課”為何物,有時我正講得眉飛色舞,如癡如醉,突然發現滿班孩子不是眼神四處飄蕩,就是隨處亂動,根本沒有幾個人聽講,結果每節課預設的教學任務總完不成。教育,聽不懂;呵斥,嚇得變成一尊尊“小雕塑”,我終于意識到,要提高課堂效率,養成好習慣是關鍵。從那以后,每節上課前,我都及時提醒孩子把下節課要用的書、本、文具整齊地擺放在課桌的右上角;課堂上,比一比,誰的腰板挺得最直;讀書時,看一看,誰能做到小手指字;寫字時,夸一夸誰注意做到了“三個一”……功夫不負有心人,現在,上課鈴一響,孩子們便井然有序回到座位上,安安靜靜地等待老師上課。課堂上,他們認認真真地完成每一個教學任務。良好的課堂習慣,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率,也將成為孩子學習生涯中受用不盡的寶貴財富。
一水護田將綠繞,風光旖旎;兩山排闥送青來,景色醉人。愿我們每一位教師用高超的智慧影響學生,用精湛的技藝解放學生,使他們樂學、愛學、想學、要學,使課堂教學呈現“東風駘蕩花競艷,萬紫千紅氣象新”的嶄新局面。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