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珍
(福建省漳州市名流學校)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強調: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這是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特色。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的學習方式。科學課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如何貫徹課標精神,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與探究能力呢?我覺得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合理分工,合作探究
我們說分工合作不矛盾,那是因為分工是為了更好地合作,使探究更有成效。大家都知道科學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就是它的探究性。但有些探究活動并不能達到預期目的,究其原因,很多是因為分工不明確,活動小組不能有效合作造成的。我曾經聽過一節公開課——玩石頭,老師要求各小組在10分鐘內用各種石頭拼成一幅畫。10分鐘后,有一組還沒拼完,匯報時,該組組長拿著作品垂頭喪氣地說:“我們打算拼一片美麗的沙灘,沙灘上有烏龜產卵,有人在椰樹下乘涼,還有……哎!由于小組成員各做各的,不合作,什么都沒拼成。”當時我就想,出現這種情況的癥結所在,是老師未能在平時的科學課上指導他們合理分工,協作探究。怎樣讓分工合作更好地為探究服務呢?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學生自己意識到探究活動需要分工合作,一起完成,這樣探究才會高效化。我在開展“比較紙的結實度”的活動前,指導各小組自己分工后合作探究,比比看哪組探究得又好又快。探究中,有的小組由于分工不明確效率低,我沒有批評該小組,而是請由于分工明確,探究得最快的小組傳授“妙招”。其他小組聽了也迅速調整思路,也想出自己小組提高探究效率的好的分工合作的辦法。在課堂中使用這種榜樣激勵法會使探究活動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給予空間,真正探究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提出了“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教育理念,這種探究并不是泛泛而談,并不是淺層次低水平的活動,它要求活動內容具體,目標集中,對探究活動過程做深入的挖掘、拓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活動的全過程。比如,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關于紙的研究一課,教學內容中含有四項活動:(1)比較紙縱向與橫向的結實度;(2)觀察紙的毛邊;(3)比較紙的透明度;(4)比較各種紙的吸水性活動。如果把四項活動放在一節課完成,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只會給人留下“一堂課下來看上去熱熱鬧鬧,實際上學生一點東西也沒學到;學生嘻嘻哈哈玩了一節課,問他這節課你們學到了什么,學生一臉茫然”的遺憾,因此,我做了大膽修改、創新,把比較各種紙的吸水性活動設計為一節課。課的開始讓學生隨意猜兩種紙的吸水性誰強誰弱,這時學生的意見是不一致的。認識上的矛盾激發了他們進一步探究的愿望,接下來當然要通過實驗驗證哪個說得對,此時我適時地給予啟發,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思考探究的科學性。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增進對科學的情感,理解科學的本質,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學探究能力。學生對什么是科學有了更深的體會,我想這種科學素養的培養才是學生終身受益的東西。
三、抓住生成,再次探究
科學探究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產生問題然后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要依據學生探究中出現的問題,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千萬不能把科學課上成是單純地教教材、教教案、教知識。例如,我在探究“1元錢硬幣能容納多少滴水”的活動中,大部分學生認為1元錢硬幣能容納50滴水,其中一小組認為1元錢硬幣能容納30滴水左右,這時我讓該組學生重新做實驗,以求得切合實際的數據,認識科學事實。雖然教學上多用了一些時間,但很有必要。知識的結論并不是那么重要,而得出結論的過程,特別是對數據的處理,則是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教學就應該隨機應變,抓住生成性問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通過不斷的體驗,認識科學事實,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與研究態度,把學生引向科學殿堂!
四、活用資源,樂于探究
科學探究的對象是物體,要有實物才能進行探究。教材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許多教師習慣于用教材教,教材說用什么物體,就用什么物體做實驗。其實教材本身并沒有要求教師照搬,因為它僅僅是“材”而已,需要教師根據當地情況與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或對象,這樣學生才會喜歡探究。我教學“比較紙的吸水性”一課時,第一次,我感覺上得比較順利,師生配合得比較好,我提出的問題學生都能按照我的預想回答,實驗也沒出什么差錯,但仔細想想,教學效果并不令人滿意。實驗中學生一眼就能分辨出“作業紙”的吸水性強,“巾紙”的吸水性較弱,沒有實驗的必要。這種實驗沒有挑戰性,成為“形式化”。第二次,我把“巾紙”改為“報紙”。學生的積極性馬上就被調動起來,思維異常活躍,活動一開始,有的說:“報紙的吸水性強”,有的說:“作業紙的吸水性強”,產生了強烈探究欲望。我趁熱打鐵,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驗證自己提出的假設,活動熱烈。我想,資源的選擇也是條件的控制,不懂得在控制條件下實驗就不是科學。
五、匯報記錄,升華探究
記錄是思維的再現,是證據的獲得,是評價的依據。科學探究記錄單所反映的有孩子們情感態度、科學探究、科學知識方面的評價內容。良好的記錄單有利于學生養成實事求是、嚴謹的科學研究習慣,提高孩子有條理的敘事能力,有利于隱性思維顯性化。交流、分享這種記錄單能及時幫助我們教師了解學生的探究情況;學生面對自己的記錄單和同伴的記錄單,能反思自己在科學探究中的情況,使其具備更好的科學素養;教師及時對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所做的研究記錄,用激勵性的語言及時評價,能激發學生的成就感。沒有匯報交流記錄單的課堂探究,就不是一節完整的探究課。
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教師必須正確對待探究,根據科學知識的學習實際,巧妙設置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探究活動,而不以講授代替研究,由扶到放,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認識科學,逐步培養探究能力,并讓他們體驗到探究的樂趣,獲得自信,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