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彩蝦
(福建省漳州市古塘小學)
摘 要: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是集語言、文字、文學等多方面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通過長期的鍛煉,學生耳濡目染地感受到美的熏陶,不僅從心靈上得到了美的凈化,從道德情操上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好的語文老師會不斷地通過感知與體驗充分調動學生的審美細胞,讓學生在語文“美”的世界里自由暢游!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材;美學;因素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掌握熟悉,了然于胸。在課堂中,教師起著引導作用,引導著學生去感悟漢語的博大精深、文字的美妙絕倫、語言的豐富多彩,并從中得到美的體驗。
一、山清水秀,人杰地靈——自然美
自然美,顧名思義,是自然界中的萬物,比如動物、植物等給我們展現出來的美好。一說自然美,我們便可以想象到自然界中美麗的長頸鹿、嗷嗷待哺的小黃鶯、叮叮咚咚的小溪、萬里晴空的藍天等等。這些自然界中的事物都可以讓我們心胸頓時開闊,眼前為之一亮。他們都是自然界中美好事物的代表,身上都散發著熠熠生輝的靈性之美,讓人賞心悅目,讓人為之驚嘆。當然,在文學家眼中,這些閃爍著美麗之光的自然之物都成了他們筆下的作品,盡管經過精雕細琢,但仍不失它們身上與生俱來的自然之美。所以在語文課本中,我們會讀到許多描繪大自然美麗風光的內容,讀后讓人為之向往,心心念念很久。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中描寫動物的《翠鳥》一文中對聲音清脆、長有美麗羽毛的翠鳥的描寫;再如人教課本一年級上冊中描寫植物的《四季》一文中對春天里細細的草芽、夏天里圓圓的荷葉、秋天里彎彎的谷穗的描寫等。這些文章不但文質兼美,可以激發起小學生對美好事物的遐想,更能夠讓人產生愉悅的心情和美的享受,陶冶讀者的情操,讓人百讀不厭!
研究小學語文教材,不難發現教材中可以挖掘出的自然美有它獨具一格的特點。教材中主要從自然界中景物的顏色、形態、聲音、意境等不同方面去描繪,讓讀者去欣賞和體驗。小學生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這種審美要結合教材的文本,從中學會如何去欣賞美、體驗美。平時我比較注重對學生進行美育方面的教育,在欣賞自然美方面,除了課堂上的引導外,我經常帶著學生去附近的公園寫生,要求學生對眼前所見之景進行描摹,比如蔚藍的天空、綠草如茵的草地、茂盛的樹木、五顏六色的美麗花兒等。
二、愛我所愛,無怨無悔——人性美
我們人類是一個大社會,居住在地球上的人類,有的具備個人美的獨特魅力,有的具有群體美的良好美德。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這方面的文章也不少,比如《卡羅納》《給予是快樂的》等,課本中之所以引入這些體現人性美的文章,說明這是社會的主旋律,需要讓學生繼承并發揚下去。在閱讀這類文章時,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揣摩人物復雜的心理、語言、動作,與此同時,通過這些細節描寫去感悟人性之美,從而帶動學生閱讀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對人性美的賞析能力。
例如《中彩那天》這篇課文內容十分感人,同時也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從中讓學生深受啟發。在感悟人性美的同時,還要注意去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是如何將人性美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的,如運用的一系列描寫手法,抓住了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神情等細節,讓讀者能夠于細微處感悟人物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品德。
三、精雕細琢,完美呈現——科學藝術之美
在教材的課文中也體現出了科學藝術之美。所謂科學之美,即通過人工制作,或者在自然科學現象中體現出來的美。如會報警的《新型玻璃》,給西部人民造福的《把鐵路修到拉薩去》,告誡我們要保護資源的《只有一個地球》等等。這些課文篇目都是體現科學之美的內容,如果沒有科學家辛辛苦苦的無私奉獻,沒有科學家兢兢業業的忘我工作,那些能夠為社會、為人類、為地球帶來好處,帶來幫助的新發明、新創造就不會誕生。所以,在課文中安排體現科學之美的篇章,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時代的新鮮氣息以及偉大的人文精神,同時啟發學生展開創新思維,在感受科學之美的同時督促自己不斷學習,將來也要為祖國貢獻自己的科學才能,從而推動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語文課本中包含的信息內容十分豐富,形式靈活多樣。所謂藝術美,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既包括自然之美、人性之美,還有科學之美的一個總括性概念。從語文教材的安排看,藝術美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即內容和形式。在內容上,可以分為文章篇目的題材、主題、思想等的美,而形式上的美則體現在語言、結構、寫作手法等的美。如《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從主題上來說,它體現了小興安嶺的美麗以及物產的豐富,從語言上來說,它運用了比喻等修辭手法,結構采用總—分—總的形式。可以說這篇文章體現了藝術之美。通過這樣的講解,讓學生感受藝術之美的好處。
綜上所述,小學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學分子,將語文教育與美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授課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去感受和賞析教材中所具有的美。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