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瓊
(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新科小學)
《楊氏之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三組課文的第一篇,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講述了梁國一位年僅九歲的楊姓小孩機智應對客人詰問的故事,情節簡明,語言精練,風格幽默,妙趣橫生。全文雖然僅有55個字,卻蘊含著豐富的語文之美。
一、蘊含著文字之美
課程標準在第四學段明確提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睂W生在學習《楊氏之子》的過程中,自主借助文中的注釋去讀通,讀懂文言字詞,進而理解文章大意。如“孔君平詣其父”中的“詣”,先舉出注釋中有的“詣”指拜見?!熬保耗?,古代對對方尊敬的稱呼?!胺蜃印保合壬糯鷮δ凶拥淖鸱Q。又如“甚”“乃”“示”等,讓學生學會借助注釋學習,繼而研讀課文,再帶領學生疏通文句,對學生的理解進行糾錯和鞏固。
文言文與現代白話文最大的區別在于文字的蘊含,文言文言簡意賅,寥寥數言,往往意蘊深刻,回味綿長。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不但能夠真實感受祖國流傳千年的文字之美,而且能真切掌握文字最初的模樣和含義,這些對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認同感至關重要。
二、蘊含著節奏之美
《楊氏之子》作為一篇文言文,朗讀特別要注意節奏和韻味。教學時,教師先有聲有色、抑揚頓挫地范讀課文,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標注停頓、重音和問句的語調;接著讓學生小聲跟讀,讀準節奏;特別在朗讀“家/禽”時,更要注重節奏的停頓,因為文言文中的“家禽”和現代意義的“家禽”含義不同,通過這個節奏的朗讀,讓學生明白家禽的古今含義。學生就在這朗朗上口、繪聲繪色、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的誦讀中感受語文朗讀的節奏美。
三、蘊含著禮儀之美
中國是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的禮儀之邦,而語文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是宣揚中華禮儀的紐帶和橋梁,通過學習語文,學生能夠深切感受到滲透在字里行間的中華禮儀之美。
《楊氏之子》中,孔君平來做客時,楊氏之子“為/設果”,可見,九歲的小孩,家里來客人,就端來好多水果,熱情、大方、彬彬有禮。說明楊氏子懂待客之道。
“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從“未聞”一詞,楊氏之子沒有生硬地直接說“孔雀不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句式,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讓我們感受到楊氏子說話婉轉有禮的同時,也刻畫出孩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
四、蘊含著諧趣之美
《世說新語》是成書于魏晉之際的清談之書,書中多表現名士的個性與文字的諧趣,并通過個性與諧趣表現那個時代內在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品位,《楊氏之子》作為其中膾炙人口的篇章,自然也不例外。
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楊梅是一種水果,與姓氏的“楊”沒有任何意義聯系,孔君平故意把一個“楊”字和兩個沒有意義關系的詞“楊梅、楊家”聯系起來說“此是君家果”(楊梅是楊家果),這種牽強附會的關聯產生了一種引人發笑的藝術效果,顯示出文字的諧趣與幽默。小孩子再把孔君平的幽默推向新的高度:“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沒聽說孔雀是孔家禽),與“楊梅是楊家果”句式相同,意義相關,拈連璧合,遙相呼應,妙趣橫生。
說完楊氏之子的應答之后,老師可以舉一反三,引導式提問:“假如來拜訪的是姓梅或姓柳呢?你作為楊氏之子會如何應答?”學生答曰:“未聞梅花是夫子家花、未聞柳樹是夫子家樹?!边@樣一石激起千層浪,將語文的諧趣之美推向高潮。
五、蘊含著傳承之美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寶庫中的一朵珍卉異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睂W習文言文,感受文言文中蘊含著的祖先豐富而深刻的思想精神,領悟民族精神的內涵,追尋高價值的道德信仰,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不但是傳道授業者的歷史使命,也是全體中國人的歷史使命。
在現代白話文推行近百年后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遭受著前所未有的威脅,也由于文言文教育的淡化,很多人有現代的時尚,卻缺乏民族的文化根。近年來,經過各方的努力和倡導,以國學為代表的復興中國古典文化的思潮相繼涌現,而文言文恰恰是這一思潮的文字載體,基于完整、準確地傳承國學的需要,文言文的復興也將成為語文教育改革的必然。
作為小學文言文教學首篇,《楊氏之子》短小精簡,意蘊豐厚、朗朗上口,節奏和諧,音韻優美,在具備古典文言文的文字、節奏之美的同時,內容簡單,妙趣橫生,是小學開始進行文言文熏陶教育很好的切入篇章。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將自己擺在文化傳承者的角度和立場上,從工具性和人文性兩方面入手,充分挖掘文言文的文本之美,對文言文教學進行科學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學設計,讓文言文走進課堂,浸潤學生心靈,這樣一定能讓文言文教學成為語文教學的一道亮麗風景。
參考文獻:
柴東升.立足小學語文課堂,加強文言文閱讀教學[J].小學教學研究,2016(5).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