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依梅
(福建省永安市實驗小學)
摘 要:以生為本的現代教學理念主張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應努力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學習活動。這種理想導學過程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學生諸多方面學習情況的了解和把握是否準確和到位。因而,智慧導學必定以讀懂學生為基礎和前提條件。
關鍵詞:導學風格;經驗;智慧
在一次小學數學教學研討會上,有幸聆聽了一位優秀青年教師與一位特級教師關于六年級“認識比”的同課異構教學,呈現出了兩位老師各自鮮明的導學風格,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精彩的教學過程和多維的教學實效。通過對導學風格差異的對比研究,我們能夠從中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示,從而不斷轉變教學理念,優化操作策略。
一、導學特點和過程剖析
青年教師基于教材實例,領著學生經歷兩個階段的體驗和感悟,逐步走向概念本質。首先是情境體驗,積累經驗,初識概念。教師聯系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精心創設了調配酸梅湯的活動情境,讓學生針對不同分量、相同口味的酸梅湯中酸梅汁和水的配比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和交流,從中獲得了寶貴的調配經驗,初步認識到相同口味的酸梅湯中汁總是水的幾分之幾這一本質,在此基礎上教師順勢揭示出比的意義。接著是實例強化,精致經驗,領悟本質。教師隨后又引入了抽獎活動轉盤中的色塊之間的相比關系,引導學生討論一種色塊是另一種色塊的幾分之幾,一種色是整個轉盤的幾分之幾,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可以用比表示出來。進而啟發學生歸納:這里的比都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什么關系?學生比較自然地領悟到“同類量的比即同類量相除的關系”這一本質意義。在這個教學實例中,青年教師小步帶領,設計了典型的活動和實例,逐步啟發學生討論發現、類比歸納,體現了精雕細磨、精致引領的主要特色,教學過程充實高效。
特級教師基于學生經驗,助推著學生從已有的模糊經驗和原始認識出發,初步走向數學概念的本質。首先是喚醒經驗,啟發分類。老師在教學伊始便讓學生充分地搜索和喚醒已有的相關經驗,來完成“( )比( )”的填空。這是對學生已有經驗的準確把握和充分尊重。學生提供了足球賽中的比分之比和做飯和面中的粉和水之比等材料,這是學生當下現實和真實認知水平的體現,為后續的深入探究提供了典型的學習素材。進而教師啟發學生將現有素材進行分類,為學生進一步認識指明了方向。接著是交流討論,發現本質。教師通過“比賽中的比和做飯時的比,這兩類有不一樣的地方嗎”這一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交流和討論,在此過程中,逐步認識到“單個量變”“兩個量同時變”等本質問題,進而體悟到“變中的不變”,即倍數關系不變這一同類量相比的本質,順利地抽象歸納出同類量比的意義。在這個教學實例中,教師將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作為認識抽象概念的基礎,在充分的自主討論中慢慢地逼近、發現概念本質性的東西。教師自然喚醒學生已有認知經驗,從中穿針引線,啟發學生自主分類、抽象歸納。教師始終游走于學生模糊的生活認知經驗和數學概念的本質內涵之間,不斷地通過適切的提問來穿針引線,當了一回兒童與數學之間的媒人,體現了自然生成、順應學生、回歸自由的主要特色,教學過程靈動深刻。
二、導學風格對我們的啟示
1.生本課堂:學與教的理想追求
無論是青年教師還是特級教師,他們的導學都旨在為學生搭建概念建構的有用支架,或是提供資源,或是催生資源,在此基礎上營造思考的時機,提出思考和解決的問題,逐步擊破認知上的障礙,促進學生已有認知基礎不斷拓展和完善。在這個導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就是要使他們能夠清晰地意識到“他們自己是學習者和思考者”,感受到他們在課堂上被賦予了一定的學習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成為解決問題者。這便是生本課堂的應有之義,是當前課改背景下課堂學與教的理想追求。
2.讀懂學生:智慧導學的基礎
上述案例中的兩位老師在教學設計與實施的過程中,始終在不斷地嘗試讀懂學生,真心地站在兒童的立場上思考:關于“比”這個概念,學生腦子里已經知道了什么,還不太清楚什么,他們對于比是怎樣想的……正因為老師充分地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用心地走進了學生的心靈和思維世界,才能創設出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問題情境,讓孩子們在遇到數學問題時能夠真實地表現出自己的做法和想法,把正確的或者錯誤的理解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而這些真實的做法和想法則是教師靈活導學的依據。
3.教無定法: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兩位老師導學風格各異,卻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說教無定法,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這種“適合的教法”首先是針對學生而言,教師應了解所教班級學生的學習水平層次,采取的導學策略必須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學生的興趣點、模糊點、疑惑點上適當地導,同時還需關注不同水平層次學生的具體情況,有差異地導。其次,針對教師自身而言,不同專業發展水平的老師應選取適合自身的導學策略,教師自身的性格特點、教學理論素養和教學功底等因素決定著哪種導學風格更加適合。更進一步說,不同地域的教學流派風格也會決定教師日常導學風格的習慣性差異,當然,教師也應該主動嘗試不同導學策略,凝練出更適合自身的導學風格。總之,教無定法,適合學生學習以及教師自身特點的才是最好的。只要每個老師上出自己的特色來,讓學生喜歡滿意、學有成效,這樣的課應該就是好的。
4.省學論教:學生發展成效是考量標準
不管是哪一種導學風格,都必須以促進學生朝著課標既定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有效邁進為旨歸。因而,我們必須省學論教,即要以兒童生命成長的視角,全方位反省學生在課堂上的成長狀態,反省三維目標的整體達成情況,以此來評價反思學與教。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