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霞
(四川省眉山市洪雅縣第二幼兒園)
摘 要:幼兒教師該如何和幼兒進行一場最廣意義上的對話,從而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呢?教師,不只是一種角色;幼兒,不只是一種發展;對話,不只是一個角度。只有全方位地、多維度地引領幼兒想說、愛說、能說,才能找到發展幼兒語言思維的鑰匙。
關鍵詞:合作者;促進者;個性多元
別總是以為幼兒是單線條的,是一個很容易就看穿的“平面”。事實上,幼兒是那樣的鮮活、復雜、多變。面對這樣一個活蹦亂跳的“易變體”,幼兒教師該如何和幼兒進行一場最廣意義上的對話,從而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呢?竊以為,教師,不只是一種角色;幼兒,不只是一種發展;對話,不只是一個角度。只有全方位地、多維度地引領幼兒想說、愛說、能說,才能找到發展幼兒語言思維的鑰匙。
一、教師,不只是一種角色
新的時代背景下,幼兒教師必須在更加成熟理論視閾的支撐下,扮演多種角色:一個融洽的“合作者”、一個耐心的“保姆”、一個合理的“調解員”、一個大度的“忍耐者”、一個熱情的“鼓勵者”、一個高效的“促進者”……不論什么角色,如果能借此滋養孩子、提升孩子,教師都可以大膽一試。
角色之一:一個融洽的“合作者”。好的師生對話關系不是俯視,不是居高臨下,而是平等對視,以心交心,必須讓孩子發出自己的聲音,“我口說我心”,從這個意義上說,幼師從“兒童視角”出發,基于兒童應有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去理解兒童,才能生成一種融洽對話的氣氛并漸漸蔓延。
角色之二:一個熱情的“鼓勵者”。如,在一次活動中,為什么同樣有電池、電線、小燈泡,可是他的燈泡亮了,而這個卻沒亮?對此要鼓勵幼兒:“看看它們放的位置一樣嗎?”幼兒通過觀察得出結論,原來三樣東西都要連接住才行。接著又提出“那我放在一個方向也連著了,這樣會亮嗎?”的懸念引起幼兒的好奇,使幼兒再次嘗試尋找答案。在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應該“平視”學生,共同成長,千萬別在教育孩子有“教養”的同時,壓抑孩子的天性,剝奪孩子“做孩子的自由”。
角色之三:一個高效的“促進者”。好的教師不會對孩子們的“異想天開”摁下“刪除鍵”,而是讓每個幼兒有話要說、有話想說、有話可說,并且不斷促使幼兒的對話、活動、學習向更高的層面發展,正所謂,教師能走多遠,孩子就能走多遠。教師的責任在于創設豐富而活潑的教學情境,不斷地打開課堂的邊界,打開教學的邊界,打開生命的邊界,力爭使孩子們成長的地方,成為“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
二、幼兒,不只是一種發展
新課改理念下,“個性、多元、發展”是幼兒發展中最顯豁的理念之一。的確,每一朵花都有不同的花期,每一個小孩都是獨特的。教師的責任不在于剪掉學生身上的“枝枝丫丫”,而在于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在屬于自己的花期內發芽、抽枝、綻放。因此,在幼兒教學中,注重個體成長,注重多元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如,聽了故事“七色花”后,老師問“假如你是小珍妮,你還想把花瓣寄給誰?讓花瓣幫他做什么?”幼兒發言踴躍,有的說:“把花瓣寄給災區的人們,幫助他們消除災難。”有的說:“把花瓣寄給白血病患者,使他們有健康的血液。”還有的說:“把花瓣寄給老人,讓他們年輕長壽。”等等,孩子們都展開了想象的翅膀,去體會七色花瓣給人們帶來的歡樂和美好。
再如,在“狐貍和兔子”的活動中,問幼兒“假如你是兔子,碰到這樣的事怎么辦?”這一問題使幼兒馬上進入角色,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有的說:“等狐貍睡著了,悄悄地從煙囪里爬進去,用電棒電死它。”有的說:“請來好朋友,一起拿武器去對付狐貍。”等等,可采用老師問—幼兒答、幼兒問—教師答、幼兒問—幼兒答等模式進行嘗試,以此打開孩子們的話匣子,讓孩子們在“言語的原野上縱情奔跑、覓食、嬉戲”,“終會看到壯碩野性的言語生命的嶄露頭角。”(潘新和語)
三、對話,不只是一個角度
新的時代背景和新的課改理念下,幼兒語言的發展不只是單軌道,而應該是多種方法糅合與延伸的多軌道。抽象、機械、單項地灌輸只會讓幼兒“昏昏欲睡”,只有新穎、活潑、多變的對話機制,才能緊緊吸引幼兒的眼球,才能讓幼兒語言思維的發展變得容易,變得自然而然。
如,在聽到故事“狐貍和兔子”后,讓幼兒猜一猜故事里講了一件什么事,幼兒可根據故事的名稱猜想出很多答案,這樣既激活了幼兒的思維,又使幼兒對故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利于活動的進一步進行。再如,“認識扇子”的活動,在幼兒直接感知扇子在夏天給人們帶來涼風時,提出“如果夏天沒有扇子會怎么樣?”“夏天除了扇子能使人涼快外,還有什么辦法能使我們涼快?”等問題,讓幼兒去擴散、去討論,充分發揮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作用。
真正高效的對話教學不只是單軌道,而是“千樹萬樹梨花開”,是“天光云影共徘徊”,是孩子們真正走進快樂的學習時空并有所收獲,如此,才能在孩子們的童年中蓄滿美好的情愫、清醇的空氣和幸福快樂的生活。
參考文獻:
[1]王榮.給孩子“做孩子”的自由[J].教師月刊,2015,(7·8):59.
[2]陳俊一,程曉云,竇桂梅.站在課堂上的校長[J].教師月刊,2015(2):27.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