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美尼
(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洪塘頭小學)
摘 要:新課程標準指明了習作方向:“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寫自己想說的話,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學著課文寫”,不是愚昧地東施效顰,而是自我的、靈動的、創新的“學寫”。
關鍵詞:留心觀察;感悟生活;閱讀時尚;學寫
有這樣一只蝦,非常羨慕螃蟹身上有時透著鮮艷的紅色。螃蟹告訴蝦,它常常在沙灘陽光浴,當火辣辣的陽光照耀著它的時候,身上就會紅光四射。蝦聽后,興高采烈地躍上岸,也學著螃蟹欣欣然沐浴陽光中,結果卻被太陽曬死了……
這只蝦盲目地跳到岸上去曬太陽,迷失自我,釀造了悲劇。反觀我們的“學著課文寫”,單純地以課文習得的習作方法邯鄲學步,并非習作之道。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習作要求:“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因此,我認為,“學著課文寫”,不是愚昧地東施效顰,而是自我的、靈動的、創新的“學寫”,其散發的香氣才能致遠!
一、“感悟”是“學寫”的根,應獨特、細膩
樹要郁郁蔥蔥,根是本。習作要異彩紛呈,孩子就要熱愛生活、發現生活、感悟生活,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這是習作感悟的來源。感悟要深刻,要有銳利的眼、靈敏的耳鼻,更要有一顆獨特、細膩的心,這是習作的根。
譬如,寫自己喜歡的植物或動物,我都是先讓孩子走“進”喜歡的植物、動物,并翔實觀察、記錄、想象。孩子有真切的觀察與體驗,有物可寫,習作才會精彩。
如,《泡綠豆》觀察日記,有孩子寫“豆子的外層膜脫掉了,露出了光滑的‘肚子,白白的。有一顆豆子的‘肚子上方裂開了一條超細的縫。縫的里面鉆出了一個小尖芽兒。”“我聞了聞,一股酒精味撲面而來。好臭啊!爸爸跟我說,這是豆子無氧呼吸,發酵了。”……
又如,有孩子寫“我家有一只鷯哥,尖尖的嘴巴啄起面包蟲來非常輕快又神準。每次我拿面包蟲喂它時,我都教它‘你好!你好!它就會‘啊啊地回應我。雖然它還不會說話,但我還是很開心。”……
這樣觀察植物、動物的習作有見、聞、聽、悟,還需要方方面面的拘泥的習作方法指導嗎?這樣的習作可謂獨樹一幟,是自我靈動的,也必將會“百花齊放”!
二、“閱讀”是“學寫”的莖,應成為時尚
張小硯說:“要么旅行,要么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翁森說:“落花水面皆文章,人生惟有讀書好。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只要快樂實踐,快樂閱讀,我們就能快樂習作。閱讀是“學寫”的莖,是為“學寫”輸送語言積累與運用、開闊視野、豐富想象、提高品位等“厚積薄發”的養料。我們要時時刻刻營造“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浸潤式閱讀氛圍,引導孩子進行大量課外閱讀,讓閱讀成為我們當今的“時尚”。
鼓勵老師和學生一起閱讀,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鼓勵誦讀國學經典,閱讀課上或課外開展各種學生感興趣的閱讀活動;鼓勵定期推薦優秀的讀物;鼓勵教給孩子細讀、跳讀、復讀、精讀、略讀等閱讀方法。
愛上閱讀,孩子們習作如行云流水,淋漓盡致。如,有孩子在介紹“我的家”時信手拈來:“家就像一個保護罩,它不是一個華麗的建筑,也不是雕龍畫鳳的別墅,它只是三五個陪你瘋,陪你鬧,這才是家,一個幸福的家。”“或許,你覺得天黑過不去了,但,天終究會亮。閉著眼睛是天黑,害怕面對是天黑。路很長。睜開眼,家就在眼前。”……
真是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啊!這樣自我靈動的、創新的感悟語言與孩子的大量閱讀密不可分!
三、“仿寫”是“學寫”的葉,應指導有方
如果習作方法能運用自如,那么一篇有根的習作就會枝繁葉茂了。課內教材都是經典文章,學著課文寫,由課內閱讀到課外閱讀,有法可循,孩子習作將熠熠生輝!
如,在布置孩子觀察最喜歡的一種植物后,我是這樣引導孩子學著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荷花》課文寫的:
1.仿寫“幾個段落”。學著寫四個段落,孩子一目了然;
2.仿寫“開頭與結尾”。學著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四要素“開門見山”;
3.仿寫“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學著用“有的……有的……有的……”排比、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寫所觀察到的植物形態或顏色。
有孩子這樣仿寫:“山上有幾株木麻黃,青綠的樹葉長長的,一節一節的,像極細極細的竹子。木麻黃葉層層疊疊,這兒一簇,那兒一團,有的像女孩兒的長頭發,有的像刺猬后背的刺,有的像開放的向日葵,露出了小指般筍尖似的果子。”……
4.仿寫“展開豐富的聯想”。孩子的想象是奇特的,仿寫中趣味橫生,一發不可收拾——“這么多株的木麻黃像保護太空站的賽爾號守衛者……小鳥從我頭上飛過,告訴我飛行的歷險記;螞蟻在我身上停留,告訴我它要在我這兒做窩安家;毛毛蟲從我腳下鉆過,告訴我變成蝴蝶的美好……”
當然,每一篇文章的結構層次、語言特點、表達特色各有千秋,我們要做有心人,引導孩子去發現、歸納與學寫。
參考文獻:
[1]陳楓.快樂閱讀讓學生的作文流光溢彩[J].語數外學習,2012(5):104.
[2]李志偉.快樂閱讀快樂習作[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3(10):67-68.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