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春榮

(江蘇省鹽城市毓龍路實驗學校)
課改推行已有多年,透視時下的小學數學課堂,“師本”意識過重的現象時有發生,部分教師雖有“生本”的理念,但缺失的是“生本”的行為。主要表現為:重教法輕學法,重講解輕自主,重知識輕思維……改變這一現狀的關鍵是要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引思”課堂教學模式切合變革需求,一方面“讓學”:把位置、時間、場所、機會盡可能地讓位給學生,讓學生在憤悱、頓悟、建構的心理體驗中學會學習,做學習的主人;另一方面“引思”: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點撥、引導、啟發、喚醒,引導學生完成對知識的自主建構和自覺遷移,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實踐能力。
作為課堂改革的參與者,筆者認為采用如下策略有助于實現動態的課堂、自主的課堂、開放的課堂,真正實現“讓學引思”的生本課堂。
一、把脈學情,以生為本,為“讓學引思”護航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人。在教學的各個方面,學生永遠是第一主角。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認知特點、情感意識和身心發展水平等參與教學的前置狀態,對教學質量起著決定性作用。
1.了解學情
老師在備課時必須研究學生情況,充分了解學生:從與學生的接觸、跟家長的溝通中研究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從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反饋以及評價檢測中分析學生的認知起點。在備課時要做到心中有學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設計教學。
2.創設情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的目的主要是誘發思考,喚醒思維,激發求知欲。有效的數學教學情境可以通過五彩繽紛的畫面、引人入勝的故事、真實的場景讓學生耳目一新,學生一邊觀賞一邊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
【片段】六年級下冊“平面圖形的認識復習(一)”
我先出示濰坊國際風箏節比賽的精彩場面,然后提問:
三月,正是“忙趁東風放紙鳶”的好季節,那么在國際風箏比賽中是怎樣比風箏放飛的高度的呢?(介紹比賽規則,引出示意圖)
接著提問,從示意圖中,我們看到了哪些幾何知識?自然引入學習課題。
多種教學手段穿插運用,靈活創設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二、把握教材,以學定教,為“讓學引思”起航
1.從教材的角度去審視、思考教路
蘇教版教材選擇的學習素材與學生的生活現實、數學現實密切聯系,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現實性和趣味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材按照“給出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嘗試、合作解決問題─有坡度、多角度地進行鞏固練習”順序編排的學習活動,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發展水平,凸顯了數學知識和方法的產生、發展和應用過程;教材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有效地改善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顯著提高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和能力。
2.從學材的角度去把握、選擇學路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在編排時密切聯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提供了有利于師生互動的生活線索,重視數學的應用。教學時,我們要為學生提供自由嘗試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主動探索知識,使課堂成為學生主動發展的空間,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三、關注過程,順學引思,為“讓學引思”護航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根據學生學習的狀態和生成,捕捉教學的最佳時機,適時調整教學思路和方法,積極創設激發學生探究的問題情境,引領學生智慧學習,體驗學習的成功,實現對預設教學目標的超越。
1.于學生有疑處啟思
學貴有疑,以疑啟思。課堂中學生在認知上有沖突時,教師不妨在問題情境的設計中,把“導游路線”設計的“天機”有意識地泄露給學生,讓他們體驗“導游”是怎么回事,從而自己也盡量成為“導游”,并順利到達目的地。
2.于學生無疑處生思
“質疑思辨”,顧名思義,就是引導學生于無疑之處提出問題,并且通過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問題的結果。笛卡兒說,懷疑一切,認知的好奇心開始于疑問。當學生沒有疑問時,老師可以通過自己的質疑讓學生更進一步地思考。
通過質疑追問,學生的探究思維被激活,自己探索問題的欲望和興趣油然而生,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辨析比較中牢固掌握了分數的本質意義。
高效的數學課堂需要每一位教師根據學情,適時調整實施策略,優化課堂教學,“想學生所想”“思學生所思”,讓我們的課堂學思結合,折射睿智的光芒,散發思辨的火花……讓我們的學生樂學愛思,會學善思,健康快樂,享受成長。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