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鷗
(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區實驗小學)
摘 要:課后練習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編者精心設計的課程資源,集教學目標及重難點于一體。以小學語文高段教材為例,努力探尋課后練習與課堂教學的有效鏈接,拓寬教學空間,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課后練習;課堂教學;有效鏈接
一、失位:課后練習的現象透視
小學語文高段的教材按專題分組編寫,每一個專題從“導語”到“課后練習”,從“口語交際·習作”到“回顧拓展”都力求從內容和形式上凸顯本單元的學習重點。課后練習安排在精讀課文后,是從課文自身特點出發,結合專題學習重點精心編寫的。它是教材文本的有機組成部分,或點明了應掌握的基礎,或滲透了教法和學法,是學生掌握知識、進行知識遷移以及能力訓練的載體。
然而,在教學中,課后練習往往被忽視了,很多教師沒有擺正課后練習在教材中的位置,沒有準確地把握課后練習與課文的關系,各種問題層出不窮,令人憂心忡忡。
1.課后練習課后做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只重視教材內容的講授,教學尾聲時才擠出那么一點時間做課后練習,或者是課后練習課后完成。課后練習的邊緣化直接影響了教學的反饋,剝奪了指導的最佳時機。同時課后練習課后做,不僅剝奪了學生課外活動時間,也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引起了學生的逆反心理。
2.“課文”與“練習”兩分開
“課文”與“練習”的關系實際上是“學”和“習”的關系,它們之間密切聯系、相輔相成,而不是相互分離,練習設計來源于“課文”,是練習的基礎,為練習提供指導,而練習則是幫助學生去理解、鞏固、深化“課文”的工具。不少教師覺得“課后練習”只要上完課之后去完成就行了,結果就導致了這樣的現象:講是一回事,練又是另外一回事,這種“講”與“練”的脫節,影響了學生知識掌握和課堂教學的實效。
二、探尋:課后練習與課堂教學有效鏈接的策略
為改變課后練習的“失位”現象,筆者對高段課后練習進行整合、重組,適時、適量地與課堂教學進行前置性、中置性和后置性鏈接,幫助課后練習“復位”,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1.練習前置——把脈學情,做好課前準備
(1)研讀練習,把握知識點
造成語文高效低耗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師上課時心中無數,“腳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因為上課之前教師無法根據教材特點進行準確定位,不知道教什么,不知道該怎么教。要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就應該把握教材,精準解讀。而課后練習作為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它與前面的課文構成了一個整體。這種特殊的位置,決定了它具有一般練習題所沒有的功能。不少課后練習為教師教學指明了目標,提示了知識點,因此,教師課前要鉆研好課后練習,發現知識的生成點。
(2)憑借練習,明確重難點
課后練習是一篇課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課后練習中,有很多是與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一致或相關聯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解決了這些練習就能凸顯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2.練習中置——動態探索,優化教學過程
當研讀梳理,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后,接下來就是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地探索課后練習鏈接,以優化教學過程。
(1)以讀為主,讀中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強調了“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小學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小學語文課文的課后練習均把讀書放在了首位。針對不同課文的特點,提出不同的讀書要求,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等。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讀書訓練貫穿閱讀教學的始終,引導學生充分地讀,要讀有目標,讀有指導,讀有感悟。
(2)聚焦一點,洞悉全篇
每篇精讀課文的課后練習都會有統領全文重點的題目,大部分以問題的形式出現。這些貫穿全文主線的問題是集理解、組織、概括和語言表達于一體的綜合性題目,它就像隱藏在課文中的一條暗線,成為許多新課的切入點。教師在教學時如緊扣這類練習,也就抓住了課文的主脈絡。
三、復位:課后練習與課堂教學“有效鏈接”的作用
1.變題海戰術為分層完成
以往教師常常把全部課后練習壓在課后完成,學生做得喘不過氣來,也就沒有了學習的動力與興趣。而現在把課后練習與課堂教學有效鏈接,不但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變主觀答題為靈活調控
預習時,在學生做課后練習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了錯誤,我們就能反饋到學生做錯的原因,適時調整教學思路或教學策略,讓學生自主發現自己的錯誤,并能找出原因,改正錯誤,獲得成功的喜悅,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總之,課后練習與課堂教學“有效鏈接”,它能有效地解決學生的課后負擔,對課后練習的重加工使其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同時也能讓教師更好地理清課堂教學的構建。在課堂中順應學生的學情變化,讓課后練習與課堂教學更有效地融合。
參考文獻:
[1]徐美娟.小學語文第二學段有效落實課后練習的實踐研究[J].教育科學周刊,2014(2):55-56.
[2]柏坤.優質資源莫閑置[J].文教資料,2013(28):59-60.
編輯 張 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