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麗麗
(湖南農業大學幼兒園)
摘 要:在多種多樣幼兒教育的形式中,由于繪畫具有形象、直觀、生動、易懂等特點,成為幼兒十分喜愛的一種教育形式,對于促進幼兒智力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幼兒繪畫起初沒有構思,隨意性大,怎樣根據幼兒特點,激發幼兒繪畫興趣,培養幼兒繪畫技能,這是廣大教師長期以來一直在思考與探索的問題,現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談幾點體會。
關鍵詞:幼兒教學;幼兒繪畫;技能培養
一、因勢利導,激發幼兒的繪畫興趣
幼兒繪畫都要經歷一個涂鴉期,他們喜歡東畫畫、西寫寫,隨意性大。根據這一特點,我們將繪畫設計為趣味活動,通過各種有趣的游戲、故事等形式,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幼兒喜歡上繪畫。如,結合“小蝌蚪找媽媽”故事讓幼兒畫蝌蚪,我們就捉來許多大小不一的蝌蚪放入魚缸中,將故事講給幼兒聽,并讓他們觀察蝌蚪的顏色、外形特征以及蝌蚪在水中游動時的各種姿態,然后用形象的語言加上適當生動的動作,邊講邊畫。孩子們在聽聽、看看、做做、畫畫中輕輕松松學習了知識,激發了繪畫興趣。
同時,為調動幼兒愛模仿的天性,激發繪畫的學習欲望。一方面,注意在教室中適當布置形象生動、色彩鮮艷的幼兒畫刊及幼兒欣賞的美術作品;另一方面,在教室中增設“美工角”,放置一些彩筆、紙、顏料等繪畫工具和材料,營造隨時可以畫畫的氛圍。此外,在教學中讓他們欣賞兒童畫作品,展示他們自己的繪畫作品,從各方面來激發幼兒的繪畫興趣。
二、訓練幼兒的觀察能力,培養繪畫技能
在激發幼兒繪畫興趣的基礎上,需要循序漸進地使幼兒將隨意性的涂鴉繪畫變為能用線、點、圓等組合起一些簡單的構圖,并表現出自己對美的一些感受,逐步提高繪畫技能。因此,首先需要培養幼兒對物體的敏銳觀察能力。為此,我們充分利用湖南農業大學優越的自然環境優勢,帶領幼兒到大自然中觀察體會,有目的地引導幼兒觀察事物的色、形、結構等,以增加感性認識,豐富想象力。例如,引導幼兒觀察一棵桃樹的四季變化:春天花苞綻放,鮮花盛開,嫩梢上枝頭;夏季枝繁葉茂,綠樹蔥蔥,果實累累;秋天桃葉變黃;冬季葉片干枯脫落,枝頭光禿。畫春天就可畫桃花盛開,我先組織幼兒去桃園參觀,桃樹是什么結構,花的顏色及形狀。在正式畫畫的時候,進一步要求幼兒觀察,桃花是什么顏色?花瓣是什么形狀的?花瓣的中間還有什么?樹上的花都開了嗎?對那些繪畫好的幼兒提出更高的要求,樹上要開滿花,花蕊要畫在花瓣的中間,使幼兒對樹木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
此外,為了培養幼兒的繪畫技能,采用從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的觀察事物方法,訓練幼兒有意識地觀察一些事物,學習在觀察中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再用簡單的幾何形體概括出物體的外形特征。如,橘子是扁圓形的,葡萄則是圓形的等,逐步培養其繪畫技能,提高繪畫水平。
三、注重鼓勵,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創造力與想象力
在正確訓練幼兒繪畫基本技能的同時,也要鼓勵孩子大膽地畫,不要潑冷水,多用肯定語言,不用否定語言。如,即使他畫得不好,也要這樣說:“如果你這樣畫就好了”,以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一方面,幼兒畫的畫不要限制內容,定框框,要讓幼兒想象去創作。孩子畫畫有時想象力很豐富,但對繪畫布局疏密、上下結構、主題的突出、遠近的安排等方面,往往存在一些問題,教師需及時給予適當的指導。如,有的小朋友把風車畫得小而人畫得大,沒有里外的區別,人好像要從風車里面掉下來似的等,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要及時有意識地和孩子們討論,看看哪些地方不合理。
另一方面,幼兒期是幼兒智力開發的重要階段,無論是語言發展、動手操作還是思維想象都是一個關鍵期,此時鼓勵是非常重要的。有一次,我們的繪畫主題是雨中的花,結果浩浩小朋友卻將雨中花畫成了室內花,我們就好奇地問他為什么這樣畫。他說:“外面雨很大,我怕花被雨打死,所以我就把花搬到活動室內來了。”我們當時就表揚了浩浩有愛心,同時為他有如此的想象力而感到欣慰。所以,只要教師能細心觀察,并及時鼓勵孩子們大膽作畫,他們會有自己的一片藍天。
四、將幼兒繪畫與其他課程教學相結合,相得益彰
為增加幼兒繪畫的趣味性,避免“照葫蘆畫瓢”的教學方法,我們通過結合游戲、音樂、語言、社會、常識等課程教學來教孩子們如何學畫畫,運用一些趣味性的游戲,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引起幼兒作畫的興趣,讓幼兒在玩耍中自然地接受繪畫技能。如通過玩“吹泡泡”的游戲,使幼兒邊玩邊觀察,在畫中玩,玩中畫,找到了畫畫的樂趣,從而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創作欲望。
在常識課程中,帶孩子們參觀荷塘的荷花,指導他們觀察認識荷葉、荷花、蓮蓬等,與此同時,讓他們仔細觀察荷花的顏色、花瓣、形態等,然后畫荷花,孩子們最終畫出了多姿多彩的荷花,并互相欣賞。這種教學,巧妙地將繪畫與常識課結合在一起,相輔相成,較好地促進了幼兒繪畫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潔.幼兒繪本閱讀的指導策略之我見[J].考試周刊,2011(45).
[2]王曉來.幼兒園圖畫書閱讀的現狀和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1(36).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