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榮
(清徐縣雙高學校)
在小學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它已經成為閱讀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讀與寫,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相互促進、相互轉化。在課堂教學中,二者不能單項獨進,而應合理相融、彼此輝映、相互幫襯。正如教育專家丁有寬說:“讀寫結合,相得益彰;讀寫分離,兩敗俱傷。”目前,小學語文教學更多的是片面強調讀或寫,沒有將讀和寫有效地結合起來,這樣教學效果與目的適得其反。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讀寫結合資源,找準讀寫結合點,把讀和寫緊密結合起來,給學生提供有效借鑒的對象和創造的依據,有效誘導學生由讀到寫的欲望,及時有效地進行模仿和創造性練筆,讓學生可以與作者媲美,實現讀寫的雙豐收。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立足“四點”,促進讀寫互動。
一、抓住文本的空白點,有效補白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內容留有空白,教師要以敏銳的眼光捕捉住這些教材中出現的藝術空白空間,引導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展開富有個性的、靈動的想象進行補白。這樣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想象,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掌聲》一文中寫道:“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眼圈紅紅的。在全班同學的注視下,她終于一搖一晃地走上了講臺。”英子“猶豫了”“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眼圈紅紅的”,此時此刻,她心里在想什么?這是課文中的“留白”之處,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合理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動,走進英子的內心世界去體會英子的情感變化。
二、抓住文本的語言訓練點,仿寫遷移
仿寫指的是讓學生根據某些范文的結構思路、寫作手法、表達方式等進行模仿、借鑒,它是一種學生進行作文寫作的訓練方式,也是達成讀寫結合目的的一種不錯的形式。仿寫可以分為全仿與點仿。全仿指的是讓學生模仿整篇的范文。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是一篇按季節順序描寫風景的文章,教師在教學后可以安排學生模仿該文章的構段方式、寫作順序和抒發情感的方式來寫一寫家鄉的風景。采用這種方法能有效把讀和寫有機結合起來。而點仿指讓學生模仿范文的一部分,這種仿寫能有效地對學生的寫作基本功進行訓練。如,《桂林山水》一文中寫道:“漓江的水真靜呀,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綠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個排比句進行朗讀,從而了解到漓江的水具有“靜、清、綠”的特點,指導學生深刻體會和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和語言表達方式,最后再讓學生模仿,寫一寫某個景物的幾個特點。這樣抓住文本的語言訓練點,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讓學生在仿寫中體會到這樣寫的好處,領悟了文章的寫作方法,可謂一舉兩得。
三、抓住文本的拓展延伸點,開闊思維
拓展延伸點既是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銜接點,又是文本理解向習作練筆過渡的有效落腳點。拓展延伸點或關注文本的背景,或鏈接到相關的事件,或引申到類似的事物,總之,能夠開拓學生的思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木偶的故事》這篇文章的學習中,由小木偶的遭遇我們得到一個結論:笑很重要,但只會笑是遠遠不夠的。在小女巫把人類所有的表情都送給小木偶后,又會發生什么事呢?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放飛想象,對這個故事進行續寫。這不僅延伸了課文的學習,宣泄了學生的閱讀感受,更重要的是能夠將學習過程中積累的語言、形成的價值取向等在實際應用中得以體現與展示。而長期、有效的此類訓練促進了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開發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了其讀寫能力的平衡發展。
四、抓住文本的情感共鳴點,有感而發
文字是表情達意的工具,文本也融入豐富的心理感受和情緒體驗。有些文章的內容能給學生以強烈的感染力。情感共鳴處既是學生與文本的情感撞擊點,又是極好的“讀寫結合”的切入點。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抓住教學中情感的噴發點,引發學生情感共鳴,創造時機,讓學生激情寫作,從而在讀中練寫。比如《白楊》一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熱情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抓住其動容之處,要求學生聯系現實生活,看看還有哪些類似白楊樹的人和事,請你把他們的事例簡單寫一寫。學生情感迸發,寫出的話語真摯感人。在寫話練習后,可讓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樣學生的感情更加充沛,感受更加深切。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讀寫結合要想收到實效,要想達到高效,教師的引導至關重要。既要充分挖掘文本資源,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更要指導學生有目的地進行讀寫結合訓練,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讀寫融為一體,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互動,在互動中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作水平,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