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珍
(福建省閩清縣第一幼兒園)
摘 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中。”由此,一些過渡等待的環節成為幼兒園一日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中蘊涵的教育契機也越來越多地被教師所關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提到:“關注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要注重學習與發展各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磨合,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全面協調發展。”如何把握等待過程中的教育契機,讓等待變得豐富和有意義起來,是幼兒教師需要深思的問題。如果有效利用一些等待的環節,把對幼兒音樂感受力和節奏感的培養融入其中,使它們二者有機整合起來,利用幼兒對音樂律動的興趣,讓等待變得其樂融融,豈不是相得益彰?
關鍵詞:音樂滲透;教育契機;等待
鏡頭一:
《圖形寶寶來排隊》課上,講解示范之后,便是孩子們的操作環節。孩子們專注而認真。“先完成的小朋友可以和旁邊的小朋友說說你是怎么排的”,這是我在操作前交代的規則。
可是,“老師,我做完啦。”“老師我也是。”……先完成的小朋友爭先恐后地向我叫嚷,有的安靜地把小椅子搬到一旁的角落靜靜守候,有的干脆聊起了天,而另一些孩子則還在忙著熱火朝天。
鏡頭二:
離園時間,組織孩子們進行整理活動,孩子們有點心不在焉,個個翹首期盼,搜索著爸爸媽媽的熟悉面孔……爸爸媽媽還沒來的孩子有些甚至開起了玩笑,離開位置追逐起來。
這樣的鏡頭,相信在幼兒園中并不少見。集中教育前、點心前后、離園前等一系列環節常常讓等待充斥著孩子們的生活,這樣的等待不僅造成了孩子們時間上的隱形浪費,還埋下了不同程度的安全隱患。《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中。”由此,一些過渡等待的環節成為幼兒園一日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中蘊涵的教育契機也越來越多地被我們所關注,讓孩子們理解和學會等待固然重要,但如何把握等待過程中的教育契機,讓等待變得豐富和有意義起來,則是我們幼兒園教師需要深思的問題。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提到:“關注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要注重學習與發展各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全面協調發展。”我想,如果有效利用這樣一些等待的環節,把對幼兒音樂感受力和節奏感的培養融入其中,使二者有機整合起來,利用幼兒對音樂律動的興趣,讓等待變得其樂融融,豈不是相得益彰?于是,這樣的想法猶如心里的草般瘋長起來,轉化成具體的嘗試。
一、利用區域活動、進餐環節等,播放不同類型的背景音樂,潛移默化提高幼兒的音樂感受力
《指南》中也提到:“要常讓幼兒接觸適宜的、各種形式的音樂作用,豐富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讓孩子接觸大量優秀的音樂作品,能大大提高孩子的感受力、理解力,豐富他們的想象力。在選擇音樂作品的時候,我們應遵循適宜性和豐富性的原則,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選擇一些節奏明快、ABA曲式、風格多樣的音樂作品。如中班的《能跳舞》《金蛇狂舞》等,大班的《獅王進行曲》《搖籃曲》等,讓孩子通過旋律的變化,感受和把握不同的音樂形象。
二、利用晨間、點心前后、離園前后,以寬松的氛圍,個別交談和集體討論的方式相結合,引導孩子們大膽說音樂,增強幼兒對音樂的理解力
說音樂就是用語言表達出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指南》中指出:“幼兒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們表達自己認識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別于成人。幼兒稚嫩的筆觸、動作和語言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應對幼兒獨特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交流和分享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如個別交談、小組交流、集體討論等。我們要最大化地激發幼兒表達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的積極性,教師平行參與和孩子們“話家常”,營造一個寬松的安全的心理環境,讓孩子樂于表達表現。如在欣賞樂曲《小白船》中,我以嫦娥的故事來導入,營造了一個奇幻的神話世界,然后讓孩子們認真聆聽歌曲,和幼兒一起討論:
教師:“聽完這首樂曲你有什么樣的感覺?”
幼兒:“很舒服”“很緩慢”……
教師:“小白船會飄到什么地方呢?”
幼兒:“飄向仙女姐姐的家里。”“小白船會載上小玉兔到銀河玩。”……
教師的因勢利導,孩子們自由的奇思妙想,輕而易舉地把握了3/4拍歌曲優美舒緩的韻味,也感受了歌曲富有幻想的意境。
三、由簡單的樂曲到結構復雜的樂曲,循序漸進,鼓勵幼兒用動作表情等肢體語言表達對音樂的理解
當孩子經歷了聽音樂和說音樂的階段,為幼兒富有創造力表現音樂做了很好的鋪墊,能較好地掌握分辨節奏和曲子的結構。而早操律動和集體舞的經驗遷移也讓孩子們有了一定的動作積累,為幼兒自由表現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如《小白船》中,教師拓展:“你能用動作把你聽完歌曲的感覺表現出來嗎?”孩子們能較好地遷移搖晃動作、白云飄的動作等。《指南》中指出:“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既要準確把握幼兒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兒發展連續性進程上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每個幼兒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