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楠
(天津市津南區東方劍橋幼兒園)
兒童思維是在機體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產生的。皮亞杰認為:“兒童由于受到成熟程度的限制,其思維不具有科學性。”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兒童的思維是具有科學思維特點的。科學思維是指調查、實驗、證據評估、推斷和思辨等過程中的一切思維技能。很多研究表明,適當的教育干預能對兒童科學思維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實際上,教育干預對于兒童科學思維的培養是一把雙刃劍。因此,在兒童科學思維培養的過程中,成人要注意到教育干預的雙面效應,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干預對兒童科學思維發展的支持和促進作用,而盡量避免其負面影響。
對兒童科學思維進行教育干預的目的,是培養、豐富和支持兒童對科學知識及其研究過程的自發興趣。為了更好地發揮教育干預對兒童科學思維培養的促進作用,強調教育干預的科學性是極其重要的。要做到科學地培養兒童科學思維,就要使教育干預符合兒童當前的發展水平和興趣。
一、增強游戲的自主性
成人可以通過增強游戲的自主性促進兒童科學思維的發展。游戲與兒童科學思維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為了順應兒童的這種自然學習方式,成人要為兒童提供充分的自由和空間,保證兒童游戲具有自主性。有調查數據顯示,平均每1.5分鐘,幼兒教師就會對幼兒的游戲產生一次介入行為,但其中32%是屬于無效干預,有效干預所占比例僅是相對較高。所以,成人在兒童科學思維的培養上應該強調教育干預的適度性以及介入時機的合理性。例如,成人向兒童介紹新的游戲材料時,可以只采用演示操作的方式進行,避免過多指導語的使用。過度的教育干預只會使兒童產生模仿行為而并非有效的學習行為。但如果兒童在自發探索后仍不能理解如何操作新的游戲材料,那么成人可以再給予少量的語言提示,以繼續支持兒童的探索活動。
二、合理設計學習任務
在兒童科學思維的培養過程中,成人要有耐心并給予兒童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發現。如果兒童在探索過程中遇到困難,能自發地提出幫助請求,那么成人首先應該提供的是進一步探索的方法而不是最后的結果。當然,兒童的專注力是有限的,如果屢屢受挫,長時間體會不到成就感,則會降低其繼續探索的內在動力。因此,成人可以分階段地創設一些小的成功點,不斷鼓勵兒童深入探索。以學習“沉浮”概念為例,教師要使學生在對“沉浮”定義(指在水上出沒的狀態)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后,讓兒童利用水槽、乒乓球和玻璃球進行相關自發探索的活動,以獲得與“沉浮”概念有關的直接經驗。當兒童進行探索時,教師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對個別兒童的實踐情況進行檢查。對于那些能正確地描述現象的兒童,教師要給予口頭表揚作為獎勵(成功點1)。而對于那些不能作答或主動請求幫助的兒童,教師則可以鼓勵他們運用對比觀察的方法注意到現象的關鍵點(物體是在水上還是水下)。接下來,教師要在兒童所獲得的直接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要求兒童將“沉浮”概念與之相匹配,并且通過讓兒童對相關問題進行搶答(哪些材料是“沉”,哪些材料是“浮”)來考查他們的學習情況(成功點2)。最終,教師通過采用這種分段式的教育方式,使教育干預達到了支持兒童在較長時間里持續學習的效果。
三、正確對待兒童的好奇心
除了分段式的教育方式以外,好奇心也是兒童科學思維培養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皮亞杰認為:“學習是個體與外界進行積極建構的主動過程,而好奇心則正是兒童這一主動性的來源之一。”早期研究指出:“幼兒對自身所好奇的問題的學習效果最佳。”此外,Berlyne(1978)還曾提出了有關好奇心的最優水平理論。他認為:“當個體的好奇水平處于較高狀態時,他們就會主動地通過探索來降低自身的好奇心水平。”因此,成人能否正確地對待兒童的好奇心,對兒童科學思維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在兒童科學思維的培養過程中,成人要學會利用兒童的好奇心引發相關內容的探索行為。課堂教學中,兒童的“溜號”現象是十分常見的。面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合理地處理。比如,當大多數的孩子對窗口外停落的小鳥產生了好奇(對未知事物關注)時,教師可以適當地向兒童介紹一下小鳥(例如,秋天到了,小鳥們都開始“搬家”了,它們現在可能是累了,所以停落在窗前休息一下)。通過這種方式,教師不但能滿足兒童的好奇心,使其更可能在今后的生活中產生相關的探索活動(例如,觀察小鳥的遷徙),而且又可以使兒童的注意力重新回到自己身上,這樣有利于繼續進行教學活動。
總之,兒童思維與科學思維是相似的。順應兒童的這種自然學習方式,為其提供充分的成長空間,對兒童后繼的學習和終身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根據兒童思維與科學思維的共同特征,挖掘出適合于兒童科學思維的培養方案,從而更加有目的、有計劃地促進兒童科學思維的形成,這對于我國的學前教育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是現代學前教育的迫切需要。
參考文獻:
[1]朱智賢.兒童思維的發生與發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6(1):1-9.
[2]韓進之.皮亞杰的兒童思維心理學[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79(5):75-84.
[3]Gopnik.A.Scientific thinking in young children: Theoretical advances,empirical research,and policy implications[J].Science,2012.
[4]袁薇薇,吳慶麟.科學思維的心理學探索[J].心理科學,2008(4).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