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影
(安徽省利辛縣胡集學區中心學校)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一門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目前,新一輪課程改革正以令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各地推進,廣大教師以此為契機,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不斷改革自己的教學實踐。當下,結合新的語文標準審視我們的語文課堂,有些老師對課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頗,在語文教學中出現了許多“肥胖病”,總認為多多益善,以腴為美,給語文教學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現在此試作分析,以期引起大家的關注。
一、教學目標的制訂
三維目標是一篇課文教學目標下的三個維度,有的教師備課時不注重其內在的整合,在一篇課文里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設置多個目標,有的多達十個。目標太多,導致課堂上出現了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一,不知目標是什么,過多的目標,反而成為無目標的課堂。在一節課的教學中,主次不分,重點不明,該突出的不突出,出現教學目標虛化的現象。其二,教師在課堂上想盡力完成所設定的目標,拼分秒,搶時間,不給學生留下足夠學習與思考的時間,師生疲于應付,頭昏腦漲,為制訂的目標過多所困所累,而效果并不佳。對于一堂課來說,應根據教學的具體實際和教學內容的主要特點,找準一節課要解決的一兩個問題,確立相對集中的、切合學生實際認知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非常集中,課堂上教師也自然會有的放矢。不會出現漫無邊際的現象,學生的收獲也很明顯。
二、教學內容的拓展
教學中,有些教師缺乏對文章價值和作用的正確認識,輕視文本,甚至離開文本與生活,不著邊際地發揮。例如,講到詩歌《贈汪倫》時,大談特談李白的生平并要求學生大量背誦李白的其余詩歌;講到《十六年前的回憶》,就津津有味地講李大釗和其他早期共產黨員的革命英雄故事;講到《美麗的小興安嶺》,就大說特說東北的“四寶”,大侃特侃人參、鹿茸的藥用價值。“撿到籃子里就是菜”,甚至插足其他學科。語文課堂是變胖了,但是也“變味”了。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科間的整合,這本無可非議。但無視學科教學自身的內涵和規律,無目標、無限制地整合,把語文課上成音樂課、美術課、歷史課或政治課,這樣背離了新課改的精神。
各門學科有其不同的內容體系和學科特點,我們在教學時,要考慮學科的性質,尊重學科的特點,注重學科的邊界,努力上出“學科味”。同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有更好的情感體驗,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教學媒體的運用
當我們在課堂上領受多媒體教學所帶來的諸多便利和恩惠時,我們突然發現,由于我們對現代媒體的濫用、亂用,課堂的溫馨味沒有了,學生的想象力變弱了,教學并未得到應有的效果。
有的教師把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當作自己的看家本領和教學亮點,課堂上充斥著大量的圖片、視像,語文課變成“看圖課”和“欣賞課”,圖像代替了課文,錄音取代了范讀,“鼠標”成了課堂的唯一航標,“點擊”成了教師最拿手的動作,現在的課堂普遍存在著多媒體使用過度的現象,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甚至阻礙學生的學習。
媒體的使用關鍵要做到兩點:第一,要合理定位,發揮其輔助教學的作用。第二,要適時適度,在最合適的時候進行最合理的使用,要“該出手時再出手”。
四、小組合作學習活動
眼下幾乎所有的課堂,特別是公開教學,都可以看到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伴隨著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確立,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為形式特征的“群言堂”逐漸改變了以教師意志為主宰的“一言堂”,教師從講臺上走了下來,不再威嚴,師生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學生的確是“動”起來了,語文課堂變得活潑生動了。但同時我們也發現,一些課堂變“花”了、變“浮”了、變“虛”了。許多老師把自主、合作、探究淺層次地理解成一種純粹的方法和手段,讓自主合作探究成了一種形式,沒有了精神內核。課堂上,學生一會兒唱,一會兒畫;一會兒辯論,一會兒表演;一會兒看錄像,一會兒聽音樂。花樣翻新,別出心裁。但這些“活動”往往注重形式的花哨,是浮于表面的“演”,是信馬由韁的“說”,是似是而非的“聽”,是走馬觀花的“看”,雖有溫度,卻無深度,缺少讓人怦然心動的思維張力和觸及心靈的精神愉悅。
語文的本體就是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語文教學必須走在“語文”的路上,應注重誦讀、涵泳、品味、感悟,通過品咂、咀嚼、玩味把握文本的形象、感情、氣韻,“悟”出語言內在的真意。表演、說唱、畫畫在語文課堂里偶爾使用一下,但它絕不是語文教學應有的行為方式,如果把它當成語文課堂教學形式的主流,那就超越語文教學的邊界了。
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界限,我們應堅守學科的自覺,用本學科的眼光審視我們的教學,使我們的課堂洋溢著濃濃的學科味兒。
參考文獻:
[1]藍錦田.實施語文教學生活化的策略淺探[J].小學教學參考,2017(10).
[2]劉吉才.例談增強品詞析句的有效性[J].課程教學研究,2017(81).
編輯 彭 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