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君麗
(湖南省藍山縣教育局學前教育中心)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斷加大對大自然的索取,環保意識不強,環保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話題。幼兒是未來的主人,我們應該從小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幫助他們積極參與保護環境。幼兒園是幼兒啟蒙的場所,對幼兒以后的發展起到關鍵的作用,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討論如何培養幼兒時期環保意識及行為習慣的養成。
關鍵詞:幼兒;環保意識;環保小護士
“環境保護是一項崇高的事業,是‘積德的事業”。幼兒時期的思想與行為的培養對他們以后的成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幼兒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希望,他們已經對社會有了初步的認識與了解,據研究,幼兒園教育成為孩子們以后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提前培養孩子的興趣發展,還能讓孩子剛接觸社會就有一定的道德養成,因此必須加強對幼兒環保意識的培養,如何才能激發幼兒對周圍世界的了解?應該讓他們感受環境也需要人類的保護,使他們從小就萌發對世界的愛和憐惜,激發愛護生態、保護環境的意識,成為一個可愛的環保小衛士。
一、讓幼兒認識環境的重要性
環保問題一直是我們人類生存必須所重視的問題,也是人類文明的體現。因此,我們應該從小培養幼兒的環境保護意識。
幼兒對世界充滿懵懂,對大自然的探索有著強烈的愿望。例如,他們會經常問大人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問題,并且想從大人口中得到答案,所以我們應該培養他們對探索世界強烈求知的渴望。我認為,首先我們應該培養幼兒的認知環境。環境給孩子們留下什么樣的印象,在以后他們的生活學習中就會起到什么樣的影響,因此,作用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教師可以采取很多措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把環保意識融入每一個學科。
例如,在課堂上,讓他們去呼吸新鮮空氣感受大自然的味道;當花朵盛開時節讓小朋友們去發現花的五彩斑斕、姹紫嫣紅;去聞聞花香,感受他,他們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從而愛上大自然。再讓他們去感受環境遭到破壞后各種事物的變化,藍藍的天空不見了、清清的河水不見了、綠綠的草地也不見了……讓孩子們認識到保護環境對大自然的重要意義,環境的破壞對大自然有著怎樣的嚴重傷害。
還可以在體育課時,讓幼兒給花草樹木澆水,讓他們真正參與保護行動,從中真正了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更重要的是懂得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從而養成環保行為習慣。
二、讓幼兒走進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培養他們對動物和植物的關愛之心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地方,沒有大自然就沒有我們人類的存在,我們應該從小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讓幼兒真正意義感受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魅力,激發幼兒對大自然中存在的東西進行求知的渴望,增加大自然與他們的感情。例如,等到花開季節,帶著孩子去感受花的美,花的鮮艷;帶著他們去海邊玩,讓他們感受水的溫度以及夕陽照耀在海里時的美景;帶著他們去動物園玩,讓他們進一步與動物接觸,了解動物也是有感情的,也會經歷生老病死,會經歷別人的屠殺給它們帶來的殘忍,讓幼兒的親身體驗去增加與動物之間的感情,了解人與動物之間有著親密的關系。通過各種各樣的親身體驗感受到自己無時無刻不在與大自然打交道,無時無刻離不開環境,逐漸培養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情感,人之所以增強了保護大自然的意識,因為保護大自然就是在保護我們自己。
三、身邊的每一件小事都讓幼兒感受到環保的意識
如果想讓幼兒了解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我們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讓身邊的每一件小事都能讓他們感受到環保的意識。例如,我們可以把“變廢為寶”的理念融入課堂教育當中,讓小孩對廢舊的東西有想象空間,把他們改裝成其他物品還能繼續使用,這樣既可以培養幼兒的思維想象能力,又可以培養他們的環保理念。改裝后還可以循環利用,例如易拉罐改裝后可以拿回家當花瓶繼續使用,一方面可以減少額外買花瓶的費用,勤儉節約,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另一方面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提高幼兒的環保意識,增強環保理念,對幼兒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本文結合多年的教學管理經驗,對淺析幼兒環保意識及行為習慣的培養展開了探討,具體指出了要正確認識“讓幼兒認識環境的重要性、讓幼兒走進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培養他們對周圍動物和植物的關愛之心、每件小事都讓幼兒感受到好的環保意識,利用這些教學方法可以讓幼兒更積極、更快樂地參與環保行動,培養他們在以后的社會生活中愛護大自然,珍惜大自然,為以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只有正確的三觀才能讓我們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好,所以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教育的管理,提高孩子們保護大自然的意識,減少他們以后的人生中對環保意識和環保行為缺乏而影響到以后的發展,以上觀點就是對幼兒教育階段環保意識及行為習慣的培養作出的分析和探討,希望從事幼兒教育的老師們給予意見,給祖國未來的花朵帶來更好的教育。
參考文獻:
[1]陳幗眉.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2]王鳳.公眾參與環保行為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6).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