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龍慧
(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坑口小學)
摘 要:家鄉特色文化積淀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屬于薪火相傳的地方文化,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以家鄉特色文化為美術創作的主題,讓學生走出封閉的教室,參與到社會美術實踐活動中去,從而激發學生實踐、探索的興趣,通過質疑、探究、了解、體驗、參與、創造,學會溝通與分享、合作與競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通過研究結合課堂內外開展豐富的主題美術實踐活動的途徑和方式,探討引導學生參與文化傳承,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濃厚興趣和創造熱情,增強學生對家鄉和人類生活的熱愛和關注,為兒童形成創造型個性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創造力;家鄉特色文化;創作活動
作為美術課程資源重要的組成部分——地方性美術課程資源已隨著新課程實施的不斷深入,被廣大一線的美術教師所重視,并在實際教學中進行開發和利用,取得了不菲的成果。積極開發、利用當地的美術課程資源,以彌補國家美術課程資源的單一與不足,發揮地方美術課程資源的優勢,增強了學生的愛鄉之情,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
家鄉特色文化積淀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屬于薪火相傳的地方文化,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以家鄉特色文化為美術創作的主題,讓學生走出封閉的教室,參與到社會美術實踐活動中去,從而激發學生實踐、探索的興趣,通過質疑、探究、了解、體驗、參與、創造,學會溝通與分享、合作與競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我們通過課堂內外開展豐富的主題美術實踐活動的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參與文化傳承,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濃厚興趣和創造熱情,增強學生對家鄉和人類生活的熱愛和關注,為兒童形成創造型個性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關注家鄉特色文化,注重兒童經驗積累,豐富創造的素材
豐富的生活經歷是兒童創作的源泉。由于兒童知識經驗不足,創作內容的范圍較窄。因此,我們應注重兒童自身體驗,引導關注家鄉特色文化,拓寬兒童視野,培養觀察力和分析力,積累豐富素材,從而為創造提供方便。
“家鄉特色文化”是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在教學實踐中應不斷挖掘與探索。如坑口民俗活動“生菜會”、芳村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筑群“聚龍古村”、具有濃厚文化底蘊和摩登的現代時尚在融會貫通的上下九步行街等,都是獨具地方特色的創作素材。通過組織兒童進行網絡調查、現場探訪、攝影或寫生采風等一系列的美術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學會觀察,養成對周圍事物觀察、探究的習慣,并使兒童獲得大量感性知識,為日后創造性的活動打好基礎。
學生以“家鄉特色文化”為主題創作的美術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如以“生菜會”為主題的《對臺戲》《醒獅表演》《投幣祈福》《生菜宴》《燒大香》等獨幅版畫和水墨長卷《坑口廟會風情》組畫等,極具地方特色,體現出兒童敏銳的觀察力、獨特的視角、卓越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均在市區級比賽中榮獲一等獎;又如水墨畫《熱鬧的上下九步行街》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動、各種西關美食店、中西合璧的騎樓建筑,合理地進行了布局,活靈活現表現出了上下九步行街的濃郁現代西關風情,并獲得廣州市學校美術創作活動現場賽一等獎。
以“家鄉特色文化”主題的美術實踐活動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家鄉文化的了解,從而關注家鄉文化、熱愛家鄉文化,加強了學生對家鄉地域特色文化知識的探究心理,很好地激發了他們的創造熱情,豐富了創造素材。
二、注重激趣,激發創造的熱情
興趣是人們進行創造發明的直接動力,也是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先決條件。在兒童美術教學實踐中,發現兒童學習的動機是從興趣出發,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的動力。因此,在美術活動中,要想方設法激發兒童濃厚的興趣,使兒童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激發兒童創造的熱情,為兒童形成創造型個性奠定良好的基礎。
1.內容激趣
豐富有趣的素材,能真正調動兒童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兒童在美術活動中保持持久的動力和注意力。因此,在選擇教學和教材內容時,要選擇形式新穎的、富有情趣的、新奇的內容。
如坑口“生菜會”其中有很多有趣的傳統活動,蘊含許多民間美好的寓意,能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如燒大香祈福、摸螺摸蜆求子、醒師表演迎賓客、對臺大戲、生菜宴等民俗活動。又如暢想“一百年前的生菜會”和“一百年后的生菜會”“百年前的聚龍古村”或“未來的聚龍古村”等,引發想象,激發學生創造的熱情。
2.活動過程激趣
為了調動兒童參加美術活動的興趣。教師在整個美術活動過程中都要貫徹興趣性的原則。從開始部分的資料收集—采風活動—欣賞評述—美術創作—評價活動等,都要從“活”和“趣”方面設計。讓兒童在有興趣的氣氛中進行美術活動,使兒童產生強烈的活動愿望,激發兒童創造的精神。
在資料收集和采風活動中激趣:可采取分組收集競賽活動的形式,激發主動參與探究歷史文化的興趣,促進了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能力。
在主題創作活動中激趣:表現內容的豐富性激趣,如“生菜會”中的燒大香祈福、醒獅表演、對臺戲、生菜宴、暢想古代或未來生菜會等;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激趣,如動畫故事短片制作、電腦繪畫、線條畫、版畫、瓶畫、油畫棒、水墨畫等,大大豐富了學生美術創作的樣式;創作形式自主性激趣,自由選擇小題目和表現形式,自由選擇個人或小組合作來進行創作。兒童的自主性增強,創作的興致高漲,創作出的作品就個性十足。
在評價活動中激趣:改革評價方式,改變以往單純以教師為主導的評價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評價活動中去,通過自評、互評、他評、師評等方式,通過班級展示、校級展示和各種比賽活動等,讓學生獲得成功感,激發學生創作的積極性。
三、欣賞評述,開闊學生的藝術視野,提高審美水平,提供創造基礎
欣賞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和不同風格的優秀美術作品,感受藝術的多元化,開闊學生的藝術視野,提高審美水平,激發創作欲望和學習美術的濃厚興趣,為創造提供基礎。如欣賞學習水墨畫、版畫、農民畫、油畫、裝飾畫等不同藝術表現形式;如學習農民畫《釀酒》《過大年》等夸張質樸的人物造型手法;學習名作《清明上河圖》長卷式、散點式構圖等方法等等。
四、注重發散思維訓練,發展創造的能力
發散思維是創造的主要成分。在美術創作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設計一些啟發思維的主題活動,啟發、誘導和訓練兒童的發散思維,培養兒童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創造能力。
如同一命題多種表現,即讓兒童沿著同一思維目標展開想象,訓練發散思維,培養創造力。如命題畫《熱鬧的生菜會》,創設情境,啟發回憶想象,鼓勵大膽發揮創作,引導確定小題目。幾十個兒童都能表現他們心目中最喜愛的民俗項目或有趣的場面。有的表現《燒大香》熱鬧的場面,有的表現《生菜宴》開心的場面,有的表現《醒獅表演》驚險的情景等。同一命題多種表現,充分發揮兒童創造的能力,避免兒童依樣畫樣。
此外,還可用同一命題多種角度、同一內容多種手段等方法啟發兒童求異創新,訓練兒童的發散思維,發展兒童的創造能力。如同一主題創作《有趣的生菜宴》,指導從多種觀察角度去表現,可從局部特寫、近景、大場景(遠景)或俯視等不同角度進行構圖創作。有的兒童用特寫鏡頭表現吃生菜包的人物有趣的表情和動作,有的從俯視的角度表現熱鬧的大場景,還添加了燈籠、墻上張貼的菜譜等背景,畫面豐富,氣氛熱烈。又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運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技法表現,有的用版畫表現,有的在彩色卡紙用油畫棒來表現,有的用綜合技法表現,有的用水墨畫來表現……作品形式豐富多彩,充分體現出兒童的創造性。
五、改變教學方法,鼓勵積極創造
傳統教學中,兒童的美術作品缺少創造性。除了兒童知識經驗不足、生活體驗缺乏、藝術表現語言貧乏等原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教學方法上。如教學中,教師先出示范例,然后再示范其畫法,兒童就會不自覺地去模仿教師的范畫,大大局限了兒童的創造性思維,同時也扼殺兒童潛在的創造力。我們應遵循有利于發揮兒童創造力的模式:感知—理解—創造。在這一模式中,教師引導、幫助兒童把從外界感知的信息轉化為頭腦中的意象,再對內在的主題、外在的操作媒介進行分析、理解,并在教師的鼓勵下積極進行形式美的創造。
如在“生菜會”主題美術創作中,教師不再是提供示范畫讓兒童臨摹,而是先引導兒童體驗參與、欣賞評述、分析生菜會圖片資料中的人物特點、場景、道具等。讓兒童了解人物的身份特征和不同動態神情等,根據這些特點,兒童就可主動進行創作。而在版畫制作活動中,教師提供各種工具材料,讓兒童自己探索制版的方法,在嘗試過程中,引導兒童自己比較,看看哪種方法最方便,效果好。這樣兒童能通過自己操作、發現、比較、探索出最簡便的印制方法,使每個兒童都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印好后,再讓兒童動手試一試,還可以怎么加工,每個兒童都積極開動腦筋,探索欲望強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兒童獨立思考、獨立動手操作,充分發揮了兒童的主體性,激發兒童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總之,開發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整合成美術教學資源,針對課堂教學內容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缺乏生活體驗、創造力弱等現象,能彌補國家課程的單一和不足,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入體驗生活,培養觀察能力,啟發思考,開闊視野,豐富創作素材,激發創作的熱情與欲望,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促進學生美術綜合實踐能力和創造力的提高,有非常實際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尹少淳.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新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顧新,朱曉玲.素材的積累是兒童美術創作的源泉:指導兒童繪畫創作的策略[J].山東教育,2002(12).
[3][美]加德納.藝術、心理、創造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編輯 栗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