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誠紅 丘亮輝
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聯合房角分離術治療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的療效
藍誠紅 丘亮輝
目的探討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聯合房角分離術治療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的臨床效果。方法58例(58眼)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 入院后均給予控制眼壓后行透明角膜切口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聯合房角分離術, 分析比較手術前和手術后1個月后最佳矯正視力、眼壓、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變化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患者術后1個月最佳矯正視力較術前明顯提高, 平均眼壓明顯降低, 從(21.3±6.5)mm Hg(1 mm Hg=0.133 kPa)下降到(12.8±5.2)mm Hg,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術后1個月中央前房深度明顯增加, 由術前(1.524±0.236)mm增加到術后(3.176±0.165)mm,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術后1個月54只眼(93.1%)前房角完全開放, 4只眼房角形態得到改善, 術后無嚴重并發癥發生。結論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聯合房角分離術是一種安全有效治療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的手術方式, 值得在基層醫院推廣。
超聲乳化;閉角型青光眼;白內障;房角分離
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是一種常見的青光眼類型, 根據臨床過程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個亞型, 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是由于前房角突然關閉而引起眼壓急劇升高的眼病, 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 隨著年齡增長, 晶狀體逐漸混濁、膨脹增厚, 前房變淺, 瞳孔阻滯加重, 在疲勞、情緒激動、暗室停留時間長等因素誘發下而發生[1]。急性閉角型青光眼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激光虹膜周切術、虹膜周邊切除術或小梁切除術,隨著對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發病機制認識的深入及白內障超聲乳化技術的迅速發展, 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聯合房角分離術治療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既可改善淺前房、窄房角狀態及降低眼壓, 又可避免青光眼濾過手術并發癥[2,3],逐漸為臨床醫生及患者認可和接受。本研究選取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0日在本院住院的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58例, 分析探討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聯合房角分離術治療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1一般資料 收集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0日在梅州市人民醫院眼科住院的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58例(58眼), 其中男18例(18眼), 女40例(40眼), 年齡43~76歲,平均年齡(56.5±6.5)歲。術前經降眼壓藥物治療后眼壓控制在(21.3±6.5)mm Hg(1 mm Hg=0.133 kPa), 所有患者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房角關閉及晶狀體混濁, 晶狀體核硬度為Ⅰ~Ⅲ級。
1. 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采用藥物控制眼壓, 部分患者通過前房穿刺輔助降眼壓, 將患者眼壓控制至正常或接近正常, 角膜水腫消退后檢查患者最佳矯正視力、測量眼壓及行裂隙燈檢查, 行前房角鏡檢查房角, 用IOL-Master測量中央前房深度及計算人工晶體度數。所有患者術前30 min靜脈滴注20%甘露醇250 ml, 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 結膜囊內滴奧布卡因表面麻醉, 開瞼器開瞼, 用3.2 mm穿刺刀行顳側透明角膜切口, 在顳下方或顳上方行透明角膜緣輔助切口, 前房內注入粘彈劑, 行直徑約5.5 mm×5.5 mm連續環形撕囊后水分離, 超聲乳化吸除晶狀體核及皮質, 囊袋內植入可折疊的后房型人工晶狀體, 將粘彈劑緩慢注入前房角并輕壓虹膜根部進行全周房角鈍性分離, IA吸除前房內及囊袋內的粘彈劑, 透明角膜切口水密封閉, 結膜囊內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 包扎術眼。
1. 3觀察指標 術后對患者進行隨訪1個月, 觀察手術后1個月的最佳矯正視力、眼壓、前房深度、前房角的變化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并與術前數據進行比較。

2. 1手術前后最佳矯正視力 患者術前最佳矯正視力<0.1者20眼, 0.1~0.4者38眼, 平均(0.15±0.10)。術后1個月最佳矯正視力<0.1者2眼, 0.1~0.4者14眼, 0.5~0.8者42眼,平均(0.68±0.12), 術后1個月患者的最佳矯正視力較術前明顯提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2. 2手術前后眼壓 經降眼壓藥物治療后患者術前眼壓控制在(21.3±6.5)mm Hg, 術后1個月眼壓為(12.8±5.2)mm Hg,術后1個月眼壓較術前明顯降低,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 3手術前后的中央前房深度 患者術前中央前房深度平均為(1.524±0.236)mm, 術后1個月中央前房深度增加到(3.176±0.165)mm, 術后1個月中央前房深度較術前明顯加深,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4手術前后的前房角 手術前及術后1個月分別行房角鏡檢查, 所有患者術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房角關閉, 術后1個月54只眼(93.1%)前房角完全開放, 4只眼房角較術前有不同程度的開放, 膨隆的虹膜變平坦。
2. 5并發癥發生情況 所有患者術中均未出現明顯并發癥,術后12眼(20.7%)出現角膜水腫, 1眼出現前房炎癥及虹膜纖維素樣滲出, 經治療1周后角膜水腫及炎癥均消退, 未出現脈絡膜上腔出血、惡性青光眼、前房變淺、脈絡膜脫離、人工晶狀體移位等并發癥。
原發性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是臨床中常見的青光眼類型,以眼前段解剖結構異常為主, 隨著年齡增長, 晶狀體混濁、增厚, 晶狀體虹膜隔前移, 導致前房變淺、房角關閉, 形成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的瞳孔阻滯, 晶狀體是引起瞳孔阻滯的重要因素[4], 因此解除晶狀體因素的影響可從發病機制上有效治療急性閉角型青光眼。
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的治療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 傳統的濾過手術治療術后并發癥較多, 近年來, 隨著超聲乳化技術的迅速發展, 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聯合房角分離術可以從根本上加深前房、開放房角、有效降低眼壓已被眾多專家和學者認同[5,6]。本研究中, 58只眼接受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聯合房角分離術治療急性閉角型青光眼, 術后平均視力較術前明顯提高, 眼壓由術前的(21.3±6.5)mm Hg降到(12.8±5.2)mm Hg, 中央前房深度由術前(1.524±0.236)mm增加到(3.176±0.165)mm,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 術后93.1%眼前房角完全開放, 6.9%眼房角有不同程度的開放, 所有患者術后均未出現明顯并發癥。本研究的結果與既往多個研究結果一致[7,8], 本研究的結論表明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聯合房角分離術具有獨特的優勢:用人工晶狀體取代5.5 mm左右的晶狀體, 使得晶狀體所占空間明顯減少, 術后中央前房深度明顯增加,從根本上解除了瞳孔阻滯;術中粘彈劑鈍性分離粘連或暫時關閉的房角、超聲震蕩及灌注液對前房的沖洗等, 能夠改善小梁網的濾過功能, 從而使得房角不同程度開放, 眼壓明顯降低。本研究中的手術方法術后僅出現角膜水腫及輕微的炎癥反應, 經治療1周后均消退, 同時避免了傳統小梁切除術易出現的淺前房、惡性青光眼、脈絡膜脫離等嚴重并發癥,也避免了患者行濾過術后需再次行白內障手術摘除, 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及經濟負擔[9,10]。
總之, 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聯合房角分離術是一種安全有效治療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的手術方式,值得在基層醫院推廣。
[1] 王海波, 楊艷華, 徐少凱, 等. 超聲乳化聯合房角分離術治療晶狀體膨脹繼發性閉角型青光眼療效分析. 中國實用眼科雜志, 2013, 31(11):211.
[2] 江利紅. 超聲乳化聯合房角分離術治療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 2008, 8(5):307-308.
[3] 姚迅. 超聲乳化白內障吸出聯合房角分離術治療閉角青光眼的臨床研究. 臨床醫學工程, 2013, 20(1):8-9.
[4] 宋旭東, 王寧利, 唐廣賢, 等. 超聲乳化手術治療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的多中心試驗. 醫學研究雜志, 2010, 39(3): 17-22.
[5] 葛堅, 郭彥, 劉奕志, 等. 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治療閉角型青光眼的初步臨床觀察. 中華眼科雜志, 2001, 37(5):355-358.
[6] 丁曉艷. 聯合手術治療白內障合并青光眼的臨床觀察. 臨床眼科雜志, 2009, 17(3):232-233.
[7] 吳怡, 秦常軍. 超聲乳化聯合房角分離術治療閉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療效分析. 中國實用眼科雜志, 2016, 34(5):433-435.
[8] 滕學龍, 王亞娜, 梁浩然, 等. 超聲乳化聯合IOL植入和房角分離術對閉角型青光眼的療效. 國際眼科雜志, 2017, 17(1):95-97.
[9] 韋濤, 梁鳳康, 何敏. 超聲乳化吸除聯合房角分離術治療白內障合并急性原發閉角型青光眼的效果分析. 重慶醫學, 2013(30):3680-3681.
[10] 方騰, 李秋明, 舒華娥, 等. 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聯合房角粘連分離術治療慢性閉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內障的臨床療效. 臨床眼科雜志, 2010, 18(5):413-41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3.037
2017-04-06]
514031 廣東省梅州市人民醫院眼科
藍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