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青杰 劉維
膝關節鏡單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韌帶60例臨床療效分析
吳青杰 劉維
目的探討膝關節鏡單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韌帶的應用效果。方法60例前交叉韌帶斷裂患者采取膝關節鏡單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韌帶, 對手術效果進行分析研究。結果手術前, 患者國際膝關節評分委員會(IKDC)評分為(61.56±12.58)分, Lysholm評分為(72.68±11.52)分, Tegner評分為(3.77±1.6)分;手術后, 患者IKDC評分為(89.71±7.22)分, Lysholm評分為(93.15±5.73)分, Tegner評分為(6.74±1.3)分;手術后患者IKDC、Lysholm以及Tegner評分明顯高于手術前(P<0.05)。手術前, 患者較對側健膝伸膝角度為(16.55±2.46)°、屈膝角度為(35.24±5.82)°, 手術后, 患者較對側健膝伸膝角度為(2.33±0.77)°、屈膝角度為(2.72±1.13)°, 手術后患者較對側健膝伸膝角度和屈膝角度明顯優于手術前(P<0.05)。結論對前交叉韌帶斷裂患者采取膝關節鏡單束解剖重建, 可以使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得以有效恢復, 使膝關節活動度得到明顯改善, 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膝關節鏡;單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韌帶;臨床療效
前交叉韌帶斷裂在臨床當中屬于最為常見的膝關節損傷, 對患者的膝關節穩定性和關節功能帶來較大影響, 使運動能力明顯降低, 造成半月板以及關節軟骨受損, 導致患者關節出現退行性病變[1]。當今, 對這種損傷最為常見的治療方法就是重建前交叉韌帶, 并在臨床當中應用相對較為廣泛。
1. 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0月~2016年11月在本院接收的前交叉韌帶斷裂患者共60例, 其中男37例, 女23例。年齡19~45歲, 平均年齡(30.2±5.1)歲。平均受傷時間(15.4± 2.1)個月。
1. 2方法
1. 2. 1準備工作 采取磁共振對患者的受損程度進行全面評估, 判斷是屬于完全斷裂還是部分斷裂, 對其受損部位給予精準解剖, 為臨床手術做好相關準備工作[2]。
1. 2. 2手術方法 在脛骨結節內側做一個縱向切口, 將鵝足腱充分顯露, 對肌腱的附著點給予確定, 將全部筋膜附著給予切斷, 但是需要非常注意的是需要附相對應的骨膜組織,將肌腱給予有效剝離, 移植物為6~8 mm的編織縫合, 預張力作為備用。在髕骨旁邊作為關節鏡入路, 在前交叉韌帶前內側束止點的解剖位置, 之后建立一個股骨隧道。定位中心在半月板前角切線與嵴中線的交點, 足印中心范圍以內, 置入前交叉韌帶定位器, 置入導針, 建立一個隧道, 采取刨削器在進入到隧道當中有效清除殘留的軟骨以及骨碎屑, 將前交叉韌帶的殘端大約2 mm給予保留, 連接適宜長度的帶坢鋼板, 從脛骨外隧道口通過關節腔進入到隧道當中, 將鋼板給予有效固定。患者膝關節伸直以后密切觀察踝間窩是否適宜, 是否發生撞擊, 可以根據患者實際情況作為踝間窩成型,同時對半月板撕裂根據實際情況給予縫合。
1. 2. 3術后處理 患者在臨床手術以后進行冷敷以及氣壓等相關治療, 同時進行股四頭肌康復訓練, 采取膝關節支具對患病膝蓋給予有效保護, 手術后7~14 d通過雙拐進行負重,一旦半月板需要采取縫合在6周以內不可負重。另外, 每天開始給予屈膝康復訓練, 要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 幅度不可過大, 同時定期回到醫院復查[3]。
1. 3觀察指標 對比手術前后患者的膝關節功能, 以IKDC、Lysholm、Tegner評分進行評價, 并通過較對側健膝伸膝角度和屈膝角度評價膝關節活動度[4]。

2. 1手術前后膝關節功能對比 手術前, 患者IKDC評分為(61.56±12.58)分, Lysholm評分為(72.68±11.52)分, Tegner評分為(3.77±1.6)分;手術后, 患者IKDC評分為(89.71±7.22)分, Lysholm評分為(93.15±5.73)分, Tegner評分為(6.74±1.3)分;手術后患者IKDC、Lysholm以及Tegner評分明顯高于手術前(P<0.05)。
2. 2手術前后膝關節活動度對比 手術前, 患者較對側健膝伸膝角度為(16.55±2.46)°、屈膝角度為(35.24±5.82)°,手術后, 患者較對側健膝伸膝角度為(2.33±0.77)°、屈膝角度為(2.72±1.13)°, 手術后患者較對側健膝伸膝角度和屈膝角度明顯優于手術前(P<0.05)。
前交叉韌帶斷裂在臨床當中屬于一種常見的膝關節損傷, 其發病誘因大部分是因為患者膝關節強力過伸或者用力外展所導致的損傷。通常臨床當中因為前交叉韌帶撕裂一般伴有疼痛以及肌肉痙攣, 所以, 單一采取常規檢查一般沒有辦法給予明確診斷, 所以, 對前交叉韌帶撕裂一般需要采取磁共振聯合關節鏡給予確定診斷[5]。根據研究表明[6,7], 膝關節鏡下進行重建前交叉韌帶的單束重新構建, 可以獲得良好的手術視野, 在關節鏡下能夠清晰的看見重建前交叉韌帶束支的受損情況, 同時能夠在較小的范圍當中進行操作, 操作極為精細, 對關節當中的環境不會造成較大影響, 創傷較小, 恢復迅速以及感染率較低等相關優勢, 與此同時, 采取患者自身的肌腱移植物給予重建, 可以保證患者膝蓋部位穩定, 取材方便。另外, 根據研究表明[8,9], 在膝關節鏡單束解剖重建手術以后采取相對應的康復訓練, 可以對膝關節功能的恢復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同時還可以使患者的膝關節活動程度得到明顯改善。本文結果顯示, 手術前, 患者國際膝關節評分委員會(IKDC)評分為(61.56±12.58)分、Lysholm評分為(72.68±11.52)分、Tegner評分為(3.77±1.6)分, 手術后, 患者IKDC評分為(89.71±7.22)分、Lysholm評分為(93.15±5.73)分、Tegner評分為(6.74±1.3)分, 手術后患者IKDC、Lysholm以及Tegner評分明顯高于手術前(P<0.05)。手術前, 患者較對側健膝伸膝角度為(16.55±2.46)°、屈膝角度為(35.24±5.82)°, 手術后, 患者較對側健膝伸膝角度為(2.33±0.77)°、屈膝角度為(2.72±1.13)°, 手術后患者較對側健膝伸膝角度和屈膝角度明顯優于手術前(P<0.05), 與上述相關報道相一致[10]。然而因為本次實驗屬于回顧性分析研究, 病例數相對較少, 雖然初期的效果良好, 但是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 對前交叉韌帶斷裂患者采取膝關節鏡單束解剖重建, 可以使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得以有效恢復, 使膝關節活動度得到明顯改善, 在臨床當中得以廣泛應用。
[1] 馮宏偉, 魯駟原, 尹小浪, 等.關節鏡下自體四股腘繩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臨床研究.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 2006, 3(6):11-14.
[2] 王秀峰, 楊光, 徐鐵峰, 等. 前交叉韌帶單束重建和雙束解剖重建短期臨床療效的病例對照研究. 中國骨傷, 2012, 25(11): 891-894.
[3] 陸偉, 王大平, 肖德明. 關節鏡下個體化前交叉韌帶單束與雙束解剖重建的近期療效比較.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11, 13(5):423-428.
[4] 楊偉毅, 曹學偉, 薛文武, 等.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關節鏡下單束重建Arthrex線增強術的療效.廣東醫學, 2012, 33(13):1919-1921.
[5] 陳明, 董啟榕, 徐煒, 等.單束與雙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韌帶臨床療效的薈萃分析.中華外科雜志, 2010, 48(17):1332-1336.
[6] 成世高, 王萬春.自體腘繩肌雙束與單束重建膝關節前交叉韌帶.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 2011, 15(7):1313-1316.
[7] 孫魯寧, 趙金忠, 袁濱, 等. 關節鏡下解剖中心點定位技術結合六股自體腘繩肌腱單束重建前交叉韌帶.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1, 26(2):109-111.
[8] 馬淑云, 楊成剛. 解剖雙束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的術后康復護理.醫學信息, 2016, 29(27):193-194.
[9] 韋釗嵐, 李富明, 徐攀峰, 等. 經前內側入路關節鏡下行前交叉韌帶單束解剖重建術的臨床應用. 微創醫學, 2013, 8(5):608-610.
[10] 趙蓬. 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不同康復方法對膝關節本體感覺恢復效果的對照研究. 山東大學, 201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3.045
2017-04-17]
116600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大連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