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趙 玥
打造石油的“中國價格”
○ 文/本刊記者 趙 玥
對于被看好的中國來說,建立一個新的“布倫特”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為成功者,布倫特基準油交易市場的成功經驗值得亞洲國家借鑒。
對于一再被看好的中國來說,盡管有了野心也有發展前景,但要真正建立一個新的“布倫特”尚有很長的路要走。今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所強調的“深化體制改革”和“市場化”無疑是中國油氣能源的最終目標,也為中國定價權的建立提供了保障。
從近期密集推出的一系列能源政策和即將開展的油氣體制改革來看,我們距離石油的“中國價格”已經越來越近。
4月19日,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公開直言將力推石油期貨在今年上市。
消息傳出,令不少業內人士為之一振:經過五年的籌備,我國終將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石油定價簡單說就是期貨市場決定現貨,這樣一個機制凸顯出期貨市場的重要性。”中國國際期貨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長王紅英說。
近幾年來,建立一個本地原油期貨市場以影響國際油價,成為中國能源問題專家討論的重點話題。
在這一方面,中國過去不是沒進行過探索。2005年,上海重設燃料油期貨交易上市。這是中國期貨市場清理整頓9年以來第一個批準上市的期貨交易品種。
由于當時新加坡的燃料油現貨市場每年的交易量在三四千萬噸左右,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國企業做出來的,剛剛上市的燃料油期貨所表現出來的市場能力,也已經超過了新加坡的規模。因此,部分樂觀的業內人士認為,燃料油期貨可以說是建立中國石油期貨市場的切入點和“試驗田”,將為今后陸續放開其他石油品種期貨品種提供樣板,并有望使亞太地區燃料油定價中心向中國轉移。
然而,現實畢竟骨感。
國內現貨購買機制以及市場化放開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綜合作用,這一期貨品種遭遇擱淺。
斗轉星移,十幾年過去了。大多數專家認為,隨著亞洲成為能源需求增長最快的地區,以及國內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國建立石油期貨市場的條件已經比較成熟。而一旦中國的石油期貨市場建立,其他國家也會參與進來,對國際市場肯定會有影響。
正因如此,一些專家更是把下一個“布倫特”瞄準在中國。
“要形成全球性基準油價雖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在亞洲國家中中國是最具備條件的。”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石油市場研究所副所長陳蕊說。他認為,中國既是世界石油生產大國,也是消費大國。近年來,國家加快了油氣市場化改革的步伐,加快體制機制改革,逐步優化和改善市場環境,為其提供了條件。
引進期貨只是第一步。這標志著在我國交易原油有了標準化合約,從而統一了國內原油交易市場標準化。
接下來更重要的是,要引進資金進入這個市場,包括國內煉廠、石化企業以及貿易商,還有原油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國內投資機構,當然也包括QFIl等。
業內人士指出,當國內原油期貨市場資金量達到一定水平后,價格自然而然就會跟著或者引領市場行情走。當資金量足夠大后,這個市場便會吸引到全球的資金來參與買賣。
“簡言之,當大家都來你這個市場買賣原油,自然而然,國家原油價格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就提升了。”王紅英說。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精算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凱認為,當前,我國實行的“一帶一路”戰略有助于推動市場主體的增加。目前大部分原油期貨基本上以美元結算。而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想具有話語權,就要讓更多人使用。“一帶一路”戰略實際上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實踐。更多的國家和地區使用人民幣結算,意味著人民幣將獲得更多的流動性,而中國也會提升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
“通過原油定價,通過現貨和期貨的交易,就會讓更多人愿意用人民幣結算。在“一帶一路”的戰略下,中國應聯合中東、東亞和東南亞很多國家和地區,從而獲得原油定價的話語權。”陳凱說。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中國的石油也是。哪個油區的品種更能代表中國?
期貨交易除了需要開放專業的平臺外,更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的保駕護航。
“國際能源交流中心在上海自貿區內掛牌,就意味著原油期貨將在自貿區內推出。這是有著重要意義的。”王紅英表示,“原油主要供應商和貿易商大部分在海外,交易交割時多涉及匯率問題,把能源交易中心放在自貿區,由于自貿區貨幣可自由兌換,因此解決了服務海外投資者的難題。而國際客戶參與到中國消費市場,有助于逐步增強中國原油競價的全球地位,最終為爭奪原油和其他大宗商品定價權鋪平道路。”
中國籌備的原油期貨交易所要成為國際上普遍參與的期貨交易所,必須打通與境外原油和各種交易所以及國際金融體系的進出通道,一些交易細節難題也需要解決。比如,交割環節的稅收改進問題、交割品種等。“對于石油期貨上市,包括交割引發的稅收變動,國家還沒有適合的機制。就像之前燃料油期貨相對比較活躍,但是之后的稅務改革,提高了交割成本,導致燃料油期貨陷入了有價無市的狀況。”王紅英說。
另外,現在公布的石油標的是中質石油,是國內目前通用的石油。但是國內不像美國那樣使用的石油品質比較單一,國內還有很多重油,并且進口的也有一部分輕油,所以交割的時候就非常麻煩。
盡管還不完善,但是中國三大油企經過了近20年的壯大之后,已經成為國際上不容小覷的力量。在目前國內能源改革的大方向之下,混合所有制改革與原油期貨同步推進,也表明中國的高層已經意識到,定價權的爭奪離不開政府的放權。

引進來送出去,中國形成自己的石油價格必須要有足夠的市場活躍度。
“中國石油儲備相對國際上很多國家遠遠不足,是中國在爭奪原油的定價話語權里面最需要補足的關鍵一點。”陳凱說。
陳凱指出,制約中國爭奪原油定價權的首要困難是原油戰略儲備不足。英國倫敦擁有北海石油,西得克薩斯擁有充足的美國南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原油。“沒有充足的儲備就沒有話語權,盡管中國是非常大的原油進出口國,但仍要進口高質原油,戰略儲備并不充足。”
2016年,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達65.4%,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年5月,中國國家發改委等部委發布消息稱,至2016年年中,中國建成舟山、鎮海等9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利用上述儲備庫及部分社會企業庫容,儲備原油3325萬噸,約占我國2015年石油凈進口量的1/10。
這讓關心我國原油定價權的業內人士稍微松了一口氣。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作為這一決策的親歷者,更是欣喜。
“上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剛建立應急石油儲備時,我國也有一些密切關注國際形勢的同志提出應該建立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但由于那時中國石油供大于求,國家層面對石油供應的短缺或中斷的危機感并不強烈。”張國寶坦言。當時很難預料到中國未來的石油需求會快速大幅度增長,中國會成為石油的凈進口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之一。因此,這個提議并沒有引起特別重視而付諸實施。


據他介紹,1993年是我國能源供需變化的重大分水嶺。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原油進口急劇增加,這一年我國由原油凈出口國轉變為原油凈進口國,結束了大慶油田發現以來我國實現石油自給并略有盈余出口的30年歷史。此后,原油進口量不斷跨上新臺階。
張國寶表示,有調查顯示,國際油價上漲1美元/桶,中國即需要多為此每月支付上億美元。
因此,石油儲備的建設尤為迫切。
除了戰略儲備外,陳凱認為,造成我國原油儲備不足原因還有兩點。首先是包括新疆和大慶的油田是內陸油,油品質量較差、開采較困難。其次是對于海上原油的開采則技術不足。再次在石油儲備建設方面的落后也是重要因素。
“在這種情況下,先要增加自己可控的供給。”他認為。為此,一方面要加大對常規油氣的勘探開發,鼓勵并督促增加探明油氣儲量和產量。另一方面,要加速國內頁巖氣和致密油等非常規油氣的勘探和開發,給予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鼓勵三大公司集中力量搞勘探、抓科研,以期早日摸清家底,實現開采技術的突破。
其次,從需求的角度出發,控制石油需求總量的增長速度、調整油品需求的結構。“以比較低的能源彈性系數支撐經濟發展。削弱市場對中國石油需求大幅增長的預期,是平抑油價的一種方法。此外,要尋找石油的替代能源。”陳凱說。
從今年發布的一系列油氣及能源“十三五”規劃來看,國家對此已經有了明確部署。
要建立權威的定價基準,除了具備完善的金融體系、健全的監管體制外,還需要具有相對完善的石油產業鏈和龐大的消費市場。我國是石油消費和進口大國、國家對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等定位的確立,均為我國推出具有區域性國際影響力的原油期貨市場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責任編輯: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