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趙 雪 盧凱瑞
磨刀石上的創新
○ 文/本刊記者 趙 雪 盧凱瑞
依靠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華北油氣分公司不斷刷新鉆井成本與單井產量。
鄂爾多斯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意為“水草肥美的地方”,具有“半盆油,滿盆氣”之說,更具有“聚寶盆”的美譽。
在這個屬于低滲致密油氣藏的盆地,人們曾用近50年的時間將鄂爾多斯盆地油氣產量提升到2000噸;也曾花費20年的時間都無法將其年產量從2000噸提升10倍;但當科技進步后,將產量從2萬噸提升千倍達到2000萬噸油氣當量卻只用了不到40年。

● 風雪中華北石油人堅定的步伐是邁向成功的關鍵。 攝影/胡慶明
盡管鄂爾多斯盆地天然氣資源探明儲量位居全國首位,但因典型的致密低滲、特低滲油氣藏特性,很難找到開發甜點。低成本、高產量是華北石油人持之以恒的追求。
平均滲透率僅為0.3毫達西、一滴水滲進去都很困難、具有“磨刀石”之稱……華北油氣分公司奮戰在這片富饒而又貧瘠的土地上,想要更加高效的開發沉睡于鄂爾多斯盆地邊緣的“氣龍”,顛覆性的手段不可或缺。
2002年,水平井的概念首次被引進華北油氣分公司。歷時8個月,耗資數千萬元,大牛地首口水平井——大平1井完成施工。盡管耗時、耗資巨大,產氣量僅6000方,但華北油氣分公司開始對水平井的可行性論證取得了較大進步。
2008年,華北油氣分公司對大平1井進行了分段壓裂,獲得了1.5萬方的產量,從此掀起了水平井開發的序幕。“在接下來通過水平井開發的大平23井、大平27井獲得高產以后,我們開始大規模采用水平井開發。”華北油氣分公司工程技術研究院總工程師秦玉英介紹,“2012年,我們使用水平井進行10億方產能建設,華北油氣分公司成為國內首家全部使用水平井進行10億方產能建設的單位,單井產量從原來的3000方提升到3萬方。”
由于早期勘探開發過程中的“嫌貧愛富”,剩余油氣層位品位越來越低,地下剩余油氣資源的開發越來越少,大牛地氣田新建產能難度加大。擁有巨大資源儲量的杭錦旗成為華北油氣分公司的新貴,而開發杭錦旗區塊卻比開發大牛地更加困難。“杭錦旗和大牛地只錯開了200公里,但大牛地的技術拿到杭錦旗就不一定能用。”華北油氣分公司科技處處長周涌沂介紹,“杭錦旗氣水關系非常復雜,而在大牛地開發過程中就無需太過考慮水層的影響。”
隨著開發的深入,優質儲層越來越少,華北油氣分公司轉入攻堅,陸續試驗二級結構水平井、多底分支水平井等,以提升水平井開發產建效果。
2014年以來,受到低油價的波及以及LNG上岸的影響,氣價下跌逾40%。價值導向決定攻關方向,華北油氣分公司攻關方向由提高產量,轉為在保證產氣量滿足開發需求下進行降本增效。
2002年打第一口水平井時,華北油氣分公司耗時8個月,單井成本四五千萬元。鉆井周期直接與單井成本掛鉤,“提前一天完井能夠節約幾萬到幾十萬,而一旦發生工程事故,一天的損失甚至高達上百萬。”周涌沂解釋說,“一口井花費數千萬元就是因為鉆井周期太長,期間發生的工程事故損失太大。”
將油氣開采出來才有效益,但并非開采出油氣就能帶來效益,要做到低成本、安全、節約、快速鉆井。在降本方面,華北油氣分公司頗有心得。“在鉆井方面,我們通過軌跡、井身結構、鉆井參數等方面優化來進行鉆井提速,鉆井周期縮短有利于降本。”秦玉英介紹,“在壓裂方面,技術上對壓裂液體系不斷進行優化,在體系上降本;設計上采用一井一策、一段一方案來做,形成了一個不斷優化完善的過程;工程上進行現場跟蹤與效果分析,通過分析結果完善設計將地質緊密結合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經過數十項專利技術的積累,華北油氣分公司單井成本從2012年的2900萬元降到2000萬左右,鉆井周期也從原來的100多天降為現在的五六十天。單井成本降低、鉆井周期縮短再加上技術進步對產量的提升,華北油氣分公司有了將原本無法動用的儲量“消化掉”的實力。
“在‘十二五’初期,中國石化總部曾要求我們核銷1500億方無效益儲量。但我們通過技術進步,成功將這部分儲量轉化為效益可采儲量,華北油氣分公司‘十二五’期間動用的2200億方儲量即有三分之二為原本無效益儲量。”周涌沂介紹。
“我們獲得了2016年度中國石化創新團隊獎,在中石化上游板塊排名第一。在鉆完井、壓裂改造方面取得很大成果,讓我們能夠用更低的成本獲取了更多的油氣資源,為我們油氣開發做出了很大貢獻。”周涌沂如是說。
華北油氣分公司降本增效碩果累累,而這些成就歸功于其有一個強大的科研團隊。
石油寒冬期,上游投資減少是每一位石油人所擔心的事,但華北油氣分公司的科研人員不懼,他們的研究沒有受到影響。“我們每年的科研投入在4000萬左右,并沒有因為油氣田虧損就有所減少。”周涌沂如是說。
國務院下達的科技成果轉化法,集團公司的重大項目獎勵措施與新技術首次實施獎酬,再加上分公司內部剛修訂過的科技進步獎、優秀生產成果獎以及項目過程獎……政策支持外加給予科研人員的重獎讓華北油氣分公司科研人員能夠無后顧之憂的“擼起袖子努力干”。
除了在政策方面給予科研人員最大的支持,華北油氣分公司更注重科研人才的培養。
“工程院每年有兩次技術交流會,這是給年輕人展示自己的機會。我們在技術交流會上請專家將大家的論文選擇好的篩選15篇上會展示,這些主要以年輕人為主,特別是剛畢業1年的。”秦玉英介紹,“我們規定每個工作一年的年輕人必須交一篇論文上會,請專家從論文摘要的寫法、論點的提出到論據、結論的合理性一一讓專家點評。”
此外,為讓青年人才早日成長起來,能夠獨擋一面,華北油氣分公司主動給年輕人“壓擔子”。“我們有一個‘青年創新創效’項目,有意識的讓年輕人當技術骨干,當課題的專題長、技術首席。這次到北京立的項目群啟用的基本上都是40歲以下的年輕人,中石化層面的項目也有幾個連高級工程師都不是的成為課題長、技術首席。”秦玉英介紹。如今,華北油氣分公司科研團隊中年青一代已經能夠撐起一面天,如設計崗位的閆吉曾一人就已擁有幾十項發明專利!
單井產量從3000方提升到3萬方,水平井單井成本從四五千萬元下降到2000萬,鉆井周期從8個月變為現在50天,科技創新推動著華北油氣分公司的降本增效。
責任編輯:盧凱瑞
znshixingru@163.com